从1999年到2008年,来自中国的累计被引用次数超过200次的国际高影响论文只有106篇。2008年,我国论文中只有约10%的论文被引次数高于世界平均值,也就是说,10篇中只有1篇超过世界平均被引用数。而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从引用频率最高的重要论文的比率来看,2007年美国的重要论文占到全世界的40%,英国和德国分别超过10%,日本为7%,中国约为6%。
编辑:看来,科技水平真不能“唯数量论”。昨天报道刊登后,有不少在读博士向我们讲到了他们的无奈。他们希望现在的学术评价体系能够更客观一些,比如更加重视发明、专利等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研究成果,而不是单靠几篇论文就评判研究者的研究水平。在他们看来,论文跟实际生产应用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只把论文作为衡量标准有很大的不科学性,容易造成“论文数量第一,实际水平很低”的现象,某种程度上说,也是这种评价驱动了不正常的现象。
赵亚辉:的确如此。大家为什么都急着发论文,甚至不惜造假?一些专家就直言,主要原因出在当前的科研管理体制上。在各种考评和验收中,论文都被看做一个很重的指标。其实,对于一项研究,更重要的是其本身的科学意义,是其对社会和人类的价值,而不应是论文。“而当前,为了生存,中国很多研究者不得不花很多心思在论文上。”黄勇对这种现象直言不讳。
“SCI之父”尤金·加菲尔德博士在访华时也曾接受过我的采访,他说,SCI是一个国际标准数据库,但是单纯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科研人员是不合适的,以SCI论文数量评价科学水平更是不合适的。评估人、包括评估一个机构或期刊,需要用多个科学评估标准而不是一个评估标准来评估。人们必须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必须重视论文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编后: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论文风波”的调查反思,了解国际期刊收录刊发论文的一些特点,打破“国际论文”的神秘;更希望,科技界与学术界不仅要端正学风,对抄袭、造假“零容忍”,还要修正相关评价体系,使论文数量大国能成为论文质量强国。
教育政策我来评:2009年教育政策公众满意度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