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求职过程指导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提高求职技能,增进心理调适能力,维护个人合法权益,进而有效地管理求职过程。
(一)搜集就业信息
教学目标:使毕业生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取就业信息,建立就业信息的搜集渠道,帮助毕业生提高信息收集与处理的效率与质量。
教学内容:
1.了解就业信息;
2.搜集就业信息;
3.分析与利用就业信息。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经验交流。
(二)简历撰写与面试技巧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求职过程中简历和求职信的撰写技巧,掌握面试的基本形式和面试应对要点,提高面试技能。
教学内容:
1.简历制作的注意事项;
2.求职礼仪;
3.面试基本类型与应对技巧;
4.面试后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小组训练、模拟面试、面试录像。
(三)心理调适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心理调适的重要作用;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心理调适方法,更好地应对求职挫折,抒解负面情绪。
教学内容:
1.求职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2.心理调适的作用与方法;
3.建立个性化的心理调适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经验分享、团体训练。
(四)就业权益保护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就业过程中的基本权益与常见的侵权行为,掌握权益保护的方法与途径,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
教学内容:
1.求职过程中常见的侵权、违法行为;
2.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的签订;
3.违约责任与劳动争议;
4.社会保险的有关知识。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
第五部分:职业适应与发展
通过本部分学习,使学生了解学习与工作的不同、学校与职场的区别,引导学生顺利适应生涯角色的转换,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学校和职场、学生和职业人的差别,建立对工作环境客观合理的期待,在心理上做好进入职业角色的准备,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教学内容:
1.学校和职场的差别,学生和职业人的差别;
2.初入职场可能会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经验分享。
(二)工作中应注意的因素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影响职业成功的因素,积累相关技能,发展良好品质,成为合格的职业人。
教学内容:
1.影响职业成功的因素——所需知识、技能及态度的变化;
2.有效的工作态度及行为;
3.工作中的人际沟通;
4.职业道德培养。
教学方法:职场人物访谈、实习见习。
第六部分:创业教育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提高创业素质与能力。
教学内容:
1.创业的内涵与意义;
2.创业精神与创业素质;
3.成功创业的基本因素;
4.创业准备及一般创业过程;
5.创业过程中应注意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6.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模拟教学、创业计划大赛。
三、课程设置
按照《教学要求》,各高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本校学生的培养目标设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规定最低课时要求。以下是三种组合方式,供设计课程体系时参考:第一种方式为开设一门课程,覆盖整个大学过程;第二种方式为开设两门课程,分别是“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第三种方式为开设三门课程,课程名称为“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职业素养提升”和“就业指导”。每种方式的课程内容由学校结合实际进行组合,但应包括课程的主要内容。
高职高专学校参考上述课程体系建议,制定本校具体教学计划。
四、教学模式
1.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态度、观念的转变和技能的获得比知识的掌握重要,态度、观念的改变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因此,它的经验课程属性更为重要。
2.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的重要性,了解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的过程;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学生要按照课程的进程,积极开展自我分析、职业探索、社会实践与调查、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对自我、职业和环境的认识,做出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
3.本课程应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可采用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实习见习等方法。
4.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除了教师和学生自身的资源之外,还需要使用相关的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工具,包括职业测评、相关图书资料等;可以调动社会资源,采取与外聘专家、成功校友、职场人物专题讲座和座谈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评估
1.在评价内容方面,要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实际形成的职业发展规划能力两大方面进行评价。职业发展规划是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需要评价的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能力,包括对个人和工作世界的了解程度、短期和长期职业发展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情况。
2.在评价重点方面,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应加强过程评价。提倡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记录职业发展规划过程中的自我了解、职业了解和职业决策过程。
3.在评价方式方面,要采用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于知识可以使用考试等量化的评价方式;对于实际的操作能力,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以及老师和学生的访谈等方式进行。
六、教学管理与条件支持
1.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应当纳入到高校的教学计划中,遵守教学管理部门对课程设置与讲授的管理规定,健全教学文档和管理文档。
2.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应当建立资历和学历结构合理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加强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鼓励团队教学;聘请各方面专家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学术水平和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3.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本课程的教学提供相应的设备,比如职业生涯测评系统、计算机化的生涯辅导工具等;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用人单位建立广泛稳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职业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发展规划辅导相关活动。
4.学校应当结合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建立职业发展规划资料室,搜集各种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例如与职业生涯发展相关的书籍、报刊、影视资料、网络资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