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光华,运转不息。转眼间,暑假生活也即将结束,这可能是大学生活中最后一个安逸、闲适暑假,因此倍加珍视。恰逢中国教育人博客举办暑期征文活动,所以想用几个关键词串联起暑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证明我之前的存在。
慢
在暑假之前,早晨是7点20上课,除去一些教学实习,每天的课程量大约在8—10节课,生活节奏怎一个“快”字了得!记得那时候每天都在急匆匆的占座、抢位,累的不亦乐乎。
到了暑期,可以休整一段时间,用不着整天气喘吁吁地忙这忙那,享受“慢”节奏的乐生活:慢条斯理地起床,漫不经心地浇花。这样的生活慢得优雅、从容。我甚至固执地认为,在高速的目不暇接的世界,人们的生活也进入了“高铁”时代,而与之共处的最佳方式,应该是慢——维护沉思和记忆、维护哲学和文艺。
在“慢”生活的表象下,才能让我重新找到自我以及生活的温情,而不是那些浮光掠影的观光和走马观花式的感怀。
思
我想只有暑假才会赐予我一大段空闲时间仔细思考这一学年来的人事变迁和自我蜕变,或难忘、或感慨、或成熟。
最难忘的便是任职政治辅导员助理一学年来的经历,接触到个性不同的大一新生,我还记得他们刚入学时的纯真与拘谨、选课时的无助与茫然。他们中家庭困难而刻苦学习的小根令人敬佩,迷醉于网游逃课不断可能面临留级的小浩令人气愤,还有擅长模仿恶搞的老幺、多才多艺擅长戏曲表演的小霞,以及整个一学年他们班所有学生中唯一没有和我说过话的小智……他们都是可爱的“Freshmen”,从他们的身上方佛看到我当初的情景以及消逝在行走中的花样年华。
2010年7月9日,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有离别、有感伤。就是在天气非常沉闷的那一天,我们离开了生活近两年的北校区,搬迁至校本部迎接接下来的机遇和挑战。
而搬迁的前一天晚上,我和寝室的兄弟在北校区校园里转悠,看着校园里静悄悄的一切,方佛都已刻下我们当初的身影。在重新分配寝室的时候,由于我们原寝室的兄弟四人来自不同的两个班级,我们在剩余的两年中不能在同一个屋檐下学习和生活了。后来,我和辉住进了18层的寝室,而冬和群住进了29层的寝室,顿生人生无常之感,或许我们的未来也是如此吧。
读
电脑硬盘中存储了几百份图书及期刊文献资料,只是平时多忙于琐事,怠慢了它们,总有一种暴殄天物的负罪感,幸亏暑期给了我赎罪的机会,能让我有大量的时间和它们交流。
重新阅读专业范畴内的煤矿地质学,我才确切明晰我国几大煤田的概况以及聚煤期的形成;认真阅读几份阅读报告,让我认识到一些学者在公民社会的理性思考和拳拳之心;重读香港学者梁文道在大陆的第一部书《常识》,道长致力于公民社会的常识阅读的布道精神令我感佩;大致浏览了新学期将开设的GPS原理及其应用等一些专业课程,让我意识到学业道路上还任重道远……
7月26日下午,大雨磅礴,非常痛快地消解了炎热盛夏的暑气,令人神清气爽,好不快哉。突然,团中央主管的中国青年网编辑来电告知让我将通讯员证件审批的材料寄去,我又重新阅读了半年来所发布的稿件以及规章制度,终究感觉还是天道酬勤。在寄发材料的同时,我打印了一封致中国青年网的短信来回顾这半年,算是画蛇添足吧。
8月10日上午,中国高教学会招生工作分会《高校招生》杂志社的编辑跟我讨论了杂志新学期的新选题,当然仍属评论高考生填报高考志愿的大命题。三天后,我将稿件发给编辑,撰稿时借着阅读梁文道《常识》一书的“酒劲”,借题发挥,表述了我对高考志愿填报决策大命题下的“常识”的理解,至于稿件命运如何,就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事情了。
景
夏季炎热高温,让人难以忍受,可是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却郁郁葱葱、争奇斗艳,一片热闹景象。大自然的神秘让人不可捉摸,大自然无以名之的力量巧妙安排炎炎夏日中茂盛的花草树木给人类遮阳,若是换做秋冬季节那些光秃秃的树木,它们只会矗立在各自的地盘冷眼旁观了。
院子里的老葡萄树也密密麻麻地挂着引人嘴馋的果子,方佛在诉说着它老当益壮。看着那些葡萄,不经意间想起“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惬意和豪迈。只可惜,院子里的很多我说不出名字的花儿早已化作泥土,那些曾经在我小时候百般伺候的花儿,在没有人悉心照料下渐渐枯萎,人远离、物已非,果不其然啊。
某一天的午后,雷雨轰鸣之后,雨过天晴。一只很调皮的鸟儿,坚持不懈去抓一只小知了,沿着鸟儿飞的路径望去,它抓知了估计是为了那些嗷嗷待哺的小小鸟吧。只是不知道当时的雷雨轰鸣有没有吓着小小鸟,愿鸟儿一家幸福、安康。
上午接到通知,我们8月30日开学,开始迎接为期一个月的上山地形实习,等待我们的可能是五彩缤纷、也可能是五味杂陈……
博客原文地址:http://tingxiangshuixie.blog.edu.cn/2010/57588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