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原的教育思想在先秦诸家教育思想中很有特色,热爱祖国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培养优秀的品德是其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这种品德包含判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崇尚内美的情操、对自然社会的探索以及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而诗乐融合是其教学形式的方法。
一、热爱自己的祖国:教育思想的基础
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政治家、诗人和教育家,他不仅有着充沛的爱国感情,同时还有着进步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他一生竭忠尽智,辅佐楚王,希望楚国的强盛和振兴。应该看到,屈原的爱国思想教育,总是和忠君连在一起,在屈原心目中,君国一体,密不可分,忠君与爱国二而为一。
君臣志同道合就可以实现爱国兴国的理想。执著的爱国精神是屈原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贯彻于教学始终的,所以他在《桔颂》中一再赞颂桔树“深固难徙更壹志”的坚定不移的崇高品德。
二.培养优秀的品德:教育目标和内容
1.判别善恶美丑
屈原教育思想中很明确的一点就是善恶清楚,爱憎分明,不同品质的东西不好作调和。他常常用比喻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性。比如他常用香草来比喻君子及其优秀的品德,而用恶草来比喻小人及其卑劣的人品、奸邪的丑行。如他用衣裳佩戴的美好说明个人的喜好,而衣物佩饰多是由香草做成的。屈原相信美丑善恶不同必然导致不同的后果。尽管屈原知道社会昏暗,往往丑恶者能轻云直上,而美善者则受到猜忌和打击,这种现象屈原借他人之口作了表述,“直以亡身”,“世并举而好朋 ”,但屈原痴心不改,疾恶扬善,“苟余情其信芳”,所以屈原教育学生很注意培养他们判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并要求他们能和老师一样保持高尚的节操和美好的品质。屈原在《离骚》中抒写了对美善的执著追求和对恶丑的无情鞭挞,其高洁的人格,可与日月争辉。
2.加强自我修养
屈原一再表明自己不仅有美好的外在形式,还有很好的个人修养,“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内美”就是自我修养的体现。这种修养要能保持,就不能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不吾知其亦已矣,苟余情其信芳”,“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对自己培养教育的人材也曾充满过希望,但由于他们变质了,使屈原非常失望,“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原因何在?岂其有他故也,莫好修之害也。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就是说,学生变质腐化缘于不喜好修养、随波逐流。屈原认为只有以前贤为榜样,才会不被世俗所同化。为了保持高洁,他“制芰荷以为衣兮,某芙蓉以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真正完成自己的道德修养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要及时行修。
3.对社会人生和自然宇宙的探索
作为一个担任过贵族教育的教育家,屈原是胜任的。他在当时的楚国以“博闻强志”而著称。他对历史和现实均有深入的研究,针对当时楚国的实际,他提出举贤授能的主张,希望能修明法度,实现“美政”理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明屈原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天问》是其探索精神的重要体现,它是一篇奇文,屈原一口气提出了170多个问题,包括了天地山川、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天命人事、现实生活等各个方面。《天问》的出现是其长期对某些问题思考的结果。从如此多的问题和所包涵的若干方面来综合考察,我以为屈原在从事教育贵族时一直在思考这类问题,并用设问的方式来启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对上至宇宙现象下至现实人生进行思索。在放逐之时因观楚先王祠堂的触发才有对以往的思考整理的想法,并记录下来,这和孟子一生奔波到处游说而四处碰壁,最后退而与他的弟子讨论著述有相近似的地方。如果这样理解合乎情理的话,那么可以看到屈原教育思想中启发式教学是有待深入研究的,甚至我们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屈原在教育贵族子弟时已编有一部包含若干问题的教科书,而在放逐途中给以整理而成了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天问》。
4.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
屈原一生不懈追求真理,在真理的持有和个人的生存二者之间,他会毫不犹豫选择前者,所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因此当他知道自己花费大量心血培养的学生,不守节操,放弃美好的东西,随世俗沉浮以后,心中非常悲痛,他认为有如香草一样,虽然免不了要萎绝凋谢,这有什么关系呢,令人伤心的是变质变味和丑恶同化,变得芜秽不堪(“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追求真理,应该矢志不渝。年青的学子性格具有可塑性。老师要向他们及时灌输积极的思想,不要让年青的学子先受到消极因素的诱导,这有如百草,初其时杜鹃鸣叫以后,花儿就要凋谢(“及年岁之末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恐鹈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他写下《桔颂》既勉励自己更在教育他的学生,诗以拟人化的手法歌颂了桔树斑烂夺目的外表和坚定不移的美质。全诗亦充满了对学子的爱护和勉励之情。教育学生不要以为年青而忽略自己,桔树虽然幼小,但蕴含美质,这里“幼志”、“年少”无不关合着两个事物:桔树和学子。《桔颂》应该是屈原用来教育学生的教材。更为可贵的是,他不光是要学生为了坚持真理,保持节操,将生死置之度外,而且也要求自己为人师表,最后他沉江而死,将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理论化为实践。
三.诗乐融合: 教学的形式和方法
屈原是一位诗人,他一生写有大量诗歌作品。他也是一个音乐家,曾利用民间祭歌的形式并吸收楚地民间神话故事写作了《九歌》(《九歌》写作时间从王夫之和郭沫若说,为早期作品)。因此在屈原的教学方法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将诗乐结合起来向学生传授楚国历史知识、民俗知识、自然知识和道德教育。由于屈原对诗、乐都是行家,他在教学中具有条件将诗、乐融合在一起。在这里也可以解释这样一个问题,楚国之大而只出现一个伟大的诗人,和他有过教学经历、有意将诗乐结合施教的方法有关。正如上面所说,《天问》、《桔颂》都有可能是屈原教学时的教科书,它们是配合音乐或可演奏或可吟诵的诗歌。
因为楚地特有的文化背景和屈原特定的身份,屈原的教育思想和先秦诸于教育思想相比较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突出的忠君思想、教育的贵族色彩和知识的地方特色。
原文链接:http://chenglian.blog.edu.cn/2009/29688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