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纪实记录

与CERNET并肩成长的创新创业者

www.edu.cn  中国教育网络  杨燕婷 王左利  2014-12-16  字体:  

  在互联网世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故事集中了一切扣人心弦的元素:激情、冒险、挑战、失败、转机、成功,像电影桥段一样让人心潮澎湃。而每一段互联网传奇的背后,都与教育科研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里营造了一个最开放的平台和最活跃的学术实验床,使创新创业的种子有了落地的土壤。

  在这里,有早期诞生于CERNET的高校BBS——水木清华,有出身于北大的刘建国、周利民开发了中国第一代搜索引擎北大天网,有中途退学的姚欣创立了PPLive,有出自北邮的林宇创办了网秦,还有如今清华大学李贺武带领的无线与移动网络技术研究团队开发的校园移动应用平台At Tsinghua,还有专注安全的清华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的蓝莲花战队他们脱胎于CERNET,植根于互联网这个开放的平台,书写了今天一个又一个的传奇故事。

  出自天网的百度剑客

  刘建国、周利民、雷鸣、陈华、罗旭,提起IT圈这些风云人物,不自觉地会将他们与百度相连。但回溯这段故事的起源,这群技术精英都同样出自北大天网。

  对搜索引擎的研究最早起源于“中国教育和科研网”一期工程中的子项目。当时北大网络实验室与北大汉字研究所以及东北大学承担了该课题任务。缘于北大对中国语言文字的长期探索与积累,通过与计算机技术结合优化了搜索范围,并使用轻量级的目录服务和文字检索方式,在主要技术负责人北大副教授刘建国的带领下开发了北大天网搜索引擎。

  2000年,在李彦宏的邀请下,刘建国毅然辞职加入百度,随后天网主力开发人员周利民、雷鸣、段晖相继加入百度,共同开始了百度搜索引擎的创业生涯。天网的搜索引擎技术与 “超链分析”技术专利的强强联合,最终开辟了今天的百度帝国。

  如今,出身于天网的他们,已成为国内搜索技术领域的精英,散布在世界众多著名IT公司的研究机构中。他们出身于天网,成长于百度,后相继创办了爱帮网、酷我音乐盒、酷讯搜索等公司,在互联网领域大放异彩。但不可否认的是,百度今日的成功,他们早期的贡献功不可没。

  PPlive姚欣:来自校园网的创业故事

  2002 年的那场世界杯,让还在华中科技大学读书的姚欣萌生了一个点子,借助校园网与点对点技术开发一款视频软件,实现视频内容的实时传输。PPlive就此诞生在了华科大的宿舍中,也让姚欣P2P 流媒体的计划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之后,一边学习一边研究P2P 视频的姚欣在研二时决定休学创业,校园网成为他最初的舞台。2004 年底,PPLive 推出了1.0 版,开始在华中科技大学内部测试,最高码流跑打破1024k。2005年2~3 月,PPLive 开始在教育网内测试,经受了大规模用户同时在线的考验。2005 年4 月,软银带来了20 万美元的创业投资。当年5 月,聚力传媒技术有限公司在武汉成立,姚欣出任CEO。办公室设在华中科技大学校外一间居民房,六、七个年轻人成为这个团队的第一批员工,踏上了实现梦想的旅程。

  从创业到如今,十多年过去了,一切都在改变,包括互联网环境,用户习惯,以及姚欣自己和PPTV。姚欣的目标远大:进入每一个家庭,成为家庭互联网的接口。

  网秦林宇:机遇青睐有准备的人

  2010年9月1日,享誉世界的达沃斯论坛揭晓了全球2011年度“科技先锋”奖,北京网秦天下科技有限公司当选,并成为当时中国第一家获此殊荣的中国高科技企业。在作为网秦CEO的林宇看来,在偶然与必然之间这应该归结于多年的厚积薄发。

  2004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的林宇还在北邮网络交换国家重点实验室当老师,当诺基亚首席科学家到访北邮提及未来智能手机会有病毒威胁时,触发了林宇的灵感,未来的手机安全领域将大有市场,并开始思考并计划投入手机安全领域。

  经过多次的探讨,确定了创业的方向,最初的创业团队也很快搭建起来,史文勇(林宇高中同学)负责运营,周世宏(林宇同一个实验室学弟)负责研发。2005年林宇与两位合作伙伴选择离职,在北邮旁一家废弃的幼儿园中开始了艰难的创业。“网秦”就在这时孕育而生,国内第一款手机安全杀毒软件也就此诞生。

  网秦的前期发展异常艰难,缺少资金支持,没品牌,没收入,终于在2007年获得红杉投资后扭转了困境,而此时网秦已经积累了100万用户。得到赞助后的网秦发展可谓一飞冲天。如今,网秦的足迹已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近3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移动信息安全相关专利,业务已经覆盖移动搜索和广告平台、手机游戏、企业移动化、个人移动安全、家庭移动安全等领域。

  李贺武与At Tsinghua 团队

  要么一片寂静,要么讨论热烈,这就是清华大学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无线与移动网络技术研究室的日常状态。作为该研究室即清华大学移动平台At Tsinghua的负责人,李贺武带领着这个平均年龄只有20岁的团队,在2012年底推出了At Tsinghua平台应用,该应用整合了Wi-Fi认证、教室推荐、校园导航、一站访问等多种功能,极大地便利了师生的校园生活。

  如今,两年过去了,At Tsinghua 从上线已经推出了6 个版本,下载量也从最初的3000 上升到现在的5 万多。随着移动平台的渐入人心,许多院系找到他们希望能进行合作。李贺武对这些合作非常感兴趣,在他看来,At Tsinghua 的最根本理念就是开放,要为包括实验室成员在内的全部校园师生打开一扇窗户,提供一个平台,让师生可以得到在这个园子里想要的信息。

  如今的At Tsinghua已“渐入佳境”。虽然At Tsinghua团队规模依旧很小,但这支队伍却在不停地改变,不论是At Tsinghua还是他们自己,寻求创新一直是他们努力的方向。

 

相关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1994-2014 CERNIC,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27 文网文[2008]228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