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教育信息化

资讯 | 专题 会议 观点 专栏 访谈 企业 产品 CIO 技术 校园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IPv6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网 > 教育信息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信息化 > 其他栏目 > 专题文章
图片报道:清华大学网络科学与网络空间研究院教授王继龙
http://www.edu.cn   2012-09-21 作者:中国教育网

字体选择:【大】 【中】 【小】

  中国教育网讯:2012年9月21日,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清华大学、锐捷网络协办的“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联盟成立大会暨互联网应用创新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图为:清华大学网络科学与网络空间研究院教授 王继龙。

  文字实录:

  王继龙:  很荣幸承担这个抛砖引玉的任务,今天我们会议的主题是互联网应用创新,我们如此强调创新的时候,可能说明创新这个事情现在已然面临危机了。那我们可以从近期的一些社会热点,例如前年的3Q大战到今年的3SB大战,我们大概能够看出来互联网应用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它正在从百家争鸣的状态逐渐演化为几个大平台垄断的趋势。

  目前,垄断的平台基本上倡导的现象是我的复制可以成功,大家尽可以创新,但是我可以把它拷贝来赚钱。这样一种逐渐区域垄断的趋势对于互联网应用创新无疑是一种伤害,那么怎样能够保证这种平民大众创新的努力去对抗这样一种状态,我们需要用通过创新来打造一个航母,用航母来对抗航母。

  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是基于联邦架构的,所谓联邦架构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其中一个是资质,所谓的资质就是资源的建设,包括后期的运行和维护全都是由各方分别完成,就是大家自带干粮,这样一种模式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就是前期没有大规模的基础建设的过程。

  同时所有的平台资源我们没有任何类型的限制,也许今天大家看到的联邦网络实验平台可能还是一个相对统一的基础架构,未来我们特别希望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容纳所有对大家有价值的资源,不仅仅是网络设备,包括传统的网络计算资源、储存资源、应用系统的资源。所有这些资源我们希望能够在一种开放的标准之下实现互联互通,用这样一种开放的平台去支持第三方创新努力。

  我们期待这样一个平台,它能够实现几方面的核心价值:

  第一、希望能够提高互联网应用创新的效率。我们说资源的开放共享首先就是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但是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资源的开放共享,我们降低了应用创新的门槛,它使得更多的创新思想有了付诸实现的可能性,这是一种现代化大生产的模式。

  我们说传统的应用创新为了做一件事情,我们需要承担90%不相干的工作,有了这个平台我们希望创新者能够把他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具体创新思想实现上。

  第二方面当汇集了充分多的创新实践,我们就提升了工作起点,意味着整体创新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我们在其他传统行业有一些例子,即标准化支持的服务才能保证最基本的一个水平。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能够提升我们未来创新整体水平。

  第三方面更有利于保护互联网创新应用的安全。在今天小规模的平台已经很难奢谈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总意味着高价的投入,这样的集成大平台对于安全更加有保障,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我们希望能够实现三个基本的诉求。

  除了为社会做贡献,所有参与其中的我们会得到什么回报?我们至少会得到影响力的回报,影响力在互联网上有一个很重要的定律,它指的是如果我们组团去运作一件事情它的价值不是N,而是N的平方。今天我们合作去开创这样一个平台,所有的人作用以及机会都应该得到相当高的放大。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可以去设想一下我们未来的安全,这样一个平台,我们希望它能够成为互联网应用创新的开放工厂,我们为所有创新者提供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大家只要有想法就可以在这里面从事创新的工作,这种创新的工厂是最大化提高生产效率的形式。

  另外互联网应用是一个发展趋势逐渐细分的用户需求,用户的需求越来越细分,它要求更多的定制化服务,我们也知道一个传统的企业最害怕的就是去做定制化的事情。一个产品做大规模的销售这总是效率最高,满足定制化的传统生产模式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我们希望在我们这样一种新型模式下,我们有能力成为这种创新工厂。

  同时我们还希望我们成为创新成果的开放市场,所有的创新工作产学研用供给和需求在这个平台上实现一站式的对接。最终实现不仅是资源的互联,也能够实现人才的互联,还能够实现产业的互联,这是我们期待的一种蓝图,我们希望这个平台本身成为一个创新的案例。

  为了这个平台我们设计了一个描述它的模型,这个模型我们用的是东方最传统的太极模型。最初大家共同贡献一些资源,希望我们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发挥它的影响力,吸引到更多的人和我们一些来工作,有朝一日希望我们能够成为互联网创新的一个门户。这个门户能吸引到更多的资源,生生不息的发展就能够给大家越来越发展的未来。

  在具体的这个技术架构上我们强调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我们希望这个平台的工作越做越少。目前不只是国内,包括国际都有非常多的有影响力的大平台,例如美国的GENI和欧盟的FIRE,这些平台的发展都面临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对于异构资源的整合,对于不断出现的新需求和新的类型的资源融合永远是一个问题。

  在网络资源利用、管理和调度方面,我们做的越多,往往意味着更多的限制和更难以扩展。所以我们希望在平台层面,IIU如果仅仅能做资源的标识,做资源的描述,做开放接口的描述,做资源的定位和资源的路由,我们希望甚至于把资源的应用和它的管理也都能够开放出来,交给第三方来做,这样的话这个平台更有生命力。

  一小拨人开发这个系统难以满足大众需求,我们索性把大家的事情交给大家来做。我们借用互联网一个体系架构图,我们希望未来它有能力去融合各种各样的资源,同时能够支撑非常开放的第三方的利用和应用创新。

  我们为这个平台定的基因就是自制、互相、开放、融合。希望在这样的基因影响下,能够结出硕果。这个平台首先是多样性,能够包容和支撑不同的技术理念,不同的应用需求,能够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它能够充分的融合,不仅是在中国产生结果,也希望能够成为国际化的大平台。我们也看到今天也有国际友人参与我们这样的盛会,希望未来我们的影响逐渐拓展。

  今天这样一个团队聚集在一起,最初的价值就已经体现了,当我们具有充分的影响力,有越来越多的合作者,我们最初做什么有的时候已经不那么重要。最后我们也希望在这样一个平台上能够转化出越来越多的成果,形成更大的影响力。

  今天我们所做的工作有点革命性的色彩,首先需要我们解放思想,传统的教育告诉我们必须要看上家、防下家,跟对家。但是今天我们做的事情本身评价它成功的标准其实就是是否能成就他人,成就他人并不是说不主张回馈,在经济学领域有一个术语叫二次利用,指的是当我们把金矿消息透露给别人的时候,也许卖铁铲的得到的更多,尤其是在互联网这样一个世界里,一直以来它都有这样一个规律,那么在互联网应用体系里面人气永远是最重要的,只要这个环境能给我们学雷锋的机会,我们就有可能得到更大的回馈。

  第二个革命性的东西,我们大胆的去设想一下,也许有可能改变中国科研资源分配的机制,我们知道目前在线的团队很难去争取国家和社会的资源,如果我们今天这个组织也能够成为在线团队去争取的资源,可以做委托的组织,当然这个有赖于教育部领导的支持,大家共同的努力。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实现这样一个远景,可能对整个中国科技创新的机制有另外一种影响。

  无论如何,今天在座的各位如果这件事情能够取得成功的话,大家都是先驱。比较幸运的是,即便失败了大家也不会成为先烈,最重要的是今天我们迈出了最关键的第一步,后面就让我们共同携手,风雨同舟。

页面功能 【打印】 【关闭】 【我有话说

MOOC风暴来袭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CERNET,京ICP备15006448号-16,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staff.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