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多位中国高校学者当选!2025年欧洲科学院院士名单公布
2025-05-07 欧洲科学院

  近日,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官网更新2025年院士名单。由于入选学者接受邀请及注册的时间进度不同,入选名单陆续公布。

  截至目前,南京师范大学陈旻教授、中国科学院及深圳理工大学成会明教授、澳门大学李德凤教授、中山大学龙海平教授、西湖大学仇旻教授、中国科学院苏杭研究员、浙江大学王贵国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及西南大学王中长教授、天津大学及河北大学叶金花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宗成庆教授等中国高校学者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欧洲科学院是欧盟的“国家科学院”和法定科学顾问,由英国皇家学会等多个代表欧洲国家最高学术水平的国家科学院于1988年共同发起成立,总部位于英国伦敦。作为国际上学术领域最广泛、学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欧洲科学院院士主要在欧洲各国的院士中遴选,外籍院士通过率不超过5%,是一项崇高的国际学术荣誉。

  ▍陈旻

  陈旻,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会士。2000年至2004年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计算数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4年至2009年继续在该校攻读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获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2年赴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至2015年担任该所副研究员。2015年任职于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19年起担任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理建模与模拟、虚拟地理环境,在该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荣获自然资源科技奖、中国地理学十大研究进展、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以及全球前沿科技青年科学家奖等多项重要学术荣誉。

  ▍成会明

  成会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碳中和技术研究所所长,深圳理工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先进炭材料研究部主任。1980年,进入湖南大学化工系碳素专业学习。1984年,考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先后获得工学硕士学位(1987)、工学博士学位(1992)。1990—1992年,作为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在日本通产省工业技术院九州工业技术研究所学习。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碳纳米管、石墨烯与其他二维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等研究。相关成果获发明专利280余项,发表论文890余篇,H因子165,被科睿唯安评选为化学、材料、环境与生态学三个领域的国际高被引科学家。曾担任1项973项目和2项国家纳米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连续三届)和“六元环无机材料”基础科学中心负责人。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美国碳学会Charles E. Pettinos奖、德国SGL集团Felcht奖、美国化学会ACS Nano讲座奖等奖励。?

  ▍李德凤

  李德凤,澳门大学翻译学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翻译传译认知研究中心(CSTIC)主任。1983年至1987年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至1990年继续在该校攻读翻译学硕士;1994年至1997年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深造,获第二语言教育博士学位。他具有丰富的国际学术经历,曾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任教并担任翻译研究中心主席,在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任教十年,2006年至2011年期间还担任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及上海交通大学翻译学访问讲座教授。李德凤长期致力于翻译认知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翻译过程的神经认知与心理语言学机制、语料库翻译学,以及翻译教育的课程与教材开发。现任世界口译和笔译培训协会(WITTA)主席、国际翻译、口译与认知协会(IATIC)主席、中国语料库翻译研究协会和中国认知翻译研究协会副会长、太平洋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协会副主席等。其在翻译学领域著述丰富,发表多部学术专著及大量高水平论文,对推动翻译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龙海平

  龙海平,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洪堡资深研究员(Humboldt Experienced Researcher)。1993年至1997年就读于中国矿业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7年至2000年继续在该校攻读硕士学位;2004年至2007年在华中师范大学获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2007年至2010年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其学术生涯始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曾任外事处职员及应用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后任职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历任副教授、教授,2016年9月起受聘为中山大学教授。龙海平长期致力于语法学与语言类型学研究,学术成果丰硕,曾获第十九届中国社会科学院吕叔湘语言学奖二等奖、广东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重要学术奖项。

  ▍仇旻

  仇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西湖大学国强讲席教授、副校长、西湖大学工学院院长、西湖大学光电研究院院长,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ptica Fellow)、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SPIE Fellow)、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中国光学学会会士(COS Fellow)、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会士(CSOE Fellow)、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光学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电子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激光制造增材制造分会副理事?。曾任美国光学学会理事会(扩大)理事。1995年和1999年获浙江大学理学学士和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并于2001年获得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电磁理论工学博士。2001年被聘为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助理教授,2005年晋升副教授,2009年晋升为光子学正教授。曾获“瑞典战略研究基金会”资助的“未来科研带头人”基金、瑞典国家科学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专门基金等。2010年任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曾任浙江大学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8年加入西湖大学。

  ▍苏杭

  苏杭,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环境和极端气象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士。1999—2003年就读于复旦大学获学士学位,2003—2008年在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8—2012年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2023年在该所担任首席研究员和实验室主任,2023年起任现职。苏杭长期致力于大气化学与物理研究,在大气氧化性、气溶胶与云相互作用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其学术成就获得国际学界广泛认可,先后荣获欧洲地球科学学会Arne Richter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学会级),连续三年(2021-2023)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地球科学领域)。其代表性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科学院《科学发展报告》“中国科学家具有影响力的部分工作”(19项之一),单篇论文Altmetric影响力指数高达9500(位列Science期刊全球前十),充分展现了其在国际大气科学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与引领地位。

  ▍王贵国

  王贵国,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国际战略与法律研究院院长、“一带一路”国际研究院(香港)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法庭专家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作为中国国际法学界的领军学者,王贵国1981年获北京大学法律系法学硕士学位,1982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硕士学位,1984年成为中国大陆首位获得耶鲁大学法哲学博士学位的学者。早年曾在美国、加拿大知名律师事务所执业,是中国首位获得联合国培训与科研研究所奖学金的学者,1980年赴联合国国际法院、海牙国际法学院等国际机构学习考察。其学术生涯跨越两岸三地,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法学院、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和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历任首席讲师、教授、讲座教授等职。现任比较法国际(海牙)科学院院士、香港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中心主席、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副会长等多项重要学术职务,同时担任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仲裁员,香港申诉专员名誉法律顾问等实务职位。王贵国学术成果丰硕,出版专著、编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在国际经济法、比较法等领域具有深远的学术影响力。

  ▍王中长

  王中长,西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院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特聘教授,欧洲国际纳米技术研究所高级研究员。2008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学位后,先后在日本东北大学担任助手、助理教授(2008—2012)和副教授(2013—2017)。2016年任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访问教授,2017年起担任欧洲国际纳米技术研究所课题组长。2019-2023年任欧盟伊比利亚国际纳米技术实验室(INL)苏州开放创新中心主任,2023年起任INL科学助理。王中长长期致力于新型低维、纳米及能源材料的原子层面研究,在材料制备、表征、性能测试及理论计算(第一性原理和分子动力学)方面具有深厚造诣。其研究重点聚焦于材料原子电子结构与物理化学性能的构效关系,特别是在功能缺陷、量子输运及多铁性能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并成功开发出新型超薄功能器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20余项包括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欧洲研究经费和日本文部省科研费在内的重大科研项目。王中长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280余篇,研究成果荣获国际材料晶界与相大会年轻科学家奖、日本材料学会材料研究促进奖、国际材料联合会年轻科学家奖、NEC最高科学技术奖、IAAM奖等多项国际殊荣,并获得中国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重庆市巴渝学者等国内重要人才称号。相关成果被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日本经济新闻、东京新闻等日本及欧洲媒体宣传,在学术界和社会层面均产生重要影响。

  ▍叶金花

  叶金花,河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天津大学特聘教授,“先进催化材料研究中心”主任,河北大学“光驱动碳中和研究中心”主任。1983年于浙江大学获学士学位,1990年于东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新型纳米光催化材料的开发以及在太阳能转换和环境净化方面应用的研究,先后承担了日本政府、产业界、国家“973”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等十几项重大研究项目。2005年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2006年获得海外杰出青年基金,2010年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2016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6年起连续多年入选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历任日本国家材料研究所(NIMS)主席研究员,光催化研究中心主任,环境再生材料研究中心主任,国际纳米材料研究据点首席研究员,北海道大学化学院教授,以及天津大学—NIMS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现任Science Advances和ACS Nano副主编。已在Nature, Nat. Mater., Nat. Catal., 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dv. Mater.等国际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700余篇,获得同行引用66,000余次,H因子134。

  ▍宗成庆

  宗成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A类),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国际计算语言学学会会士(ACL Fellow),亚太人工智能学会会士(AAIA Fellow),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CAAI Fellow),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CCF Fellow)。他于1998年3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8年5月至2000年4月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博士后出站后留在自动化所工作至今。1999年和2001年两次在日本国际电气通信基础技术研究所(ATR)做客座研究员,2004年在法国信息与应用数学研究院(IMAG)做高访。曾于2006年至2014年担任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他主要从事机器翻译、文本数据挖掘和语言认知计算等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等1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三部、译著两部。他是国际计算语言学学会(ACL)候任副主席、国际计算语言学委员会(ICCL)委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副理事长,曾任亚洲自然语言处理学会(AFNLP)主席,国际顶级学术会议 ACL2015程序委员会主席和ACL2021大会主席。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多个省部级及国家一级学会的科技奖励,曾获北京市优秀教师、中科院优秀导师和国科大李佩教学名师奖等多种荣誉。

  新闻来源:欧洲科学院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