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不必对陨石撞击过度恐慌
2013-02-20 中国科学报

  回放:

  2月15日,俄罗斯车里亚宾斯克州降下陨石雨,造成逾千人受伤,经济损失高达10亿卢布(约合2亿元人民币)。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16日称其爆炸威力堪比30颗原子弹。另有专家称700颗小天体或撞地球。

  疑问:

  陨石降落之前为什么没有预警?陨石会带来哪些危害,有没有辐射?小行星撞击地球能够拦截吗?

  解答:

  “陨石在离我们较远时是无法被观测到的。”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陨石降落到地球之前被称为流星体,流星体本身不发光,只能反射太阳光。“陨石只有足够大,离地球足够近,才有可能被监测到。”

  “因此,无论使用光学方法,还是使用雷达,这种目标的亮度都随着到我们距离的四次方衰减。”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宇宙暗物质与暗能量研究组首席科学家陈学雷也认为,陨石未被提前发现很正常。

  流星体多来自小行星彼此之间撞击后形成的碎片。碎片以高速闯进大气层,表面与空气摩擦产生高温而汽化,并发出强光,即我们所见的流星。有的流星到达地面前就燃烧殆尽,而没有完全烧毁的落到地面,就形成陨石。

  “陨石除了穿透大气层击中地面上的人或物外,也可能发生爆炸,产生冲击波造成损害,像俄罗斯这次其实主要不是陨石击中人,而是爆炸后的冲击波造成伤害。”陈学雷说,陨石掉落地面不仅与重量有关,也与成分、入射速度和角度等有关。

  据媒体报道,这颗在俄罗斯上空引发风波的陨石,直径17米、重1万吨,以每小时7万公里的速度冲入大气层,在距地面约24公里时爆炸。记者了解到,如此大的太空石块撞击地球的概率为每5到30年发生一次。如果此次陨石不是在居民区上空爆炸,其掉落可能不会被察觉。

  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十几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墨西哥湾形成了高达一公里的海啸;撞击点的碎片被抛到非常远的地方,在全球范围引发森林火灾及大地震。大量的粉尘遮天蔽日,造成地球温度骤降。有观点认为,这最终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90%以上的物种灭亡。

  对于是否会发生类似的撞击状况,人们心存恐惧。

  “每年落到地球表面的陨石大概有两百多块,绝大部分会掉进海里或者陆地偏远地区,而且一般体积都很小。”朱进认为,人们不必因此对陨石过分恐惧。“一般陨石造成的损失并不大,只有当小行星大到一定程度以上(直径大于1千米)时,才有可能造成大的危害,比如引发海啸。”

  “一般小行星和陨石含辐射物质很少,且陨石爆炸一般在距离地面几十公里之外,辐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林杨挺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人们不必过分担心陨石的辐射问题。

  据参与美国“近地小行星追踪计划”的天文学家估计,有可能撞击地球并带来灾害的近地小天体总数大约有700颗。

  这是否意味着人们面临的未知太空危险是巨大的?小行星的碰撞能够拦截吗?

  “对于‘有威胁小行星’的轨道,天文学家掌握得还是比较精确的。”朱进说,对人类造成危害的小行星基本在可控范围内。国家天文台月球与深空探测科学应用中心研究员李春来也曾表示,至少未来100年内发生毁灭性撞击事件的概率非常小。

  “到2013年年初,直径大于1公里的天体(彗星和小行星)中大约93%已被找到,有潜在危险的小天体中也只有155个是直径大于1公里的。”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傅承启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最近与地球“擦肩而过”的小行星2012DA14,在2012年就已经被发现,并且事先已通过精密测算排除了它与地球相撞的可能性。

  “小行星很可能多次接近地球而不相撞,或者在多次靠近地球之后才相撞,而当它接近地球时就比较容易被观测到。”陈学雷说,如果开展系统的观测巡天,就可以预先发现这些小行星中的绝大部分,测出其精确轨道并提前作出撞击预警,甚至通过改变小行星轨道等方式防止撞击。这样,就可以把小行星撞击的风险降到相当低的程度。“目前我们还未做到这一点,但这在技术上是有可能实现的。”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