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委员:一流大学如何递出创新接力棒
2024-03-11 中国青年报

  3月6日下午,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教育界别小组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提到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化产学研用结合”这一段论述。“我认为,‘用’字加得特别好。”在他看来,大量的科学技术成果还是关在校园里,“一流大学的创新接力棒递不出去”。

  “产教融合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但是产教怎么融合?怎么深度融合?”他向在场的教育工作者抛出了自己的思考。

  卢建军继续引用了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句话,“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他认为要促进产教融合,其中一个难度在于,一流大学是否愿意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

  这位委员在会场脱口说出一串数据:《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23878.6亿元,占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重为77.6%,“企业一定是研发投入主体”。

  他继续分享了一家知名科技企业的工作模式:每一位研发工程师需要撰写研发日记,每周要召开研发例会,定期完成研发任务,“这叫有组织的科研主体”。此外在卢建军看来,企业还是成果转化的核心主体。

  综合对企业主体的分析,卢建军认为,“难度在于,一流大学如何愿意让企业做好科技创新主体,让它出题,让它管理,让它转化,让它投资。”

  停顿片刻,卢建军摆出了另一份数据。据2022年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国超过40%的两院院士、近70%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都集聚在高校。他认为,虽然高校聚集了大量的创新资源,但问题在于高校没有将创新资源转化成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大量的技术成果还是在校园里。产教融合具备重要的战略和战术意义。”

  大学为何不能“单打独斗”地去搞研发和应用?

  卢建军用一位技术研发青年的故事来回答。这位青年人从理论层面突破了“卡脖子”难题,但是无法形成产品。卢建军解释,这需要高额的资金成本,经过反复迭代,才能形成一个产品。而大学不具备为产品迭代提供充足的条件。

  卢建军提到一个观点,“过去大家很少听到有市场导向的基础研究,而现在我们强调要有应用牵引,要有市场导向。”他认为,原创性、颠覆性的基础研究可以带来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商业模式的创新。

  “基础研究一定要打通创新链,融合产业链,才能真正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的作用。”卢建军说。

  在西安交通大学,卢建军带领团队打造了“1121”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与近百家领军企业、科研院所共建76个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孵化注册科技型企业203家,形成产教融合新模式。

  但这还远远不够。卢建军提到,自己在学报上大刀阔斧做改革,“我们的学报从去年开始准备发增刊,不登论文了,就登产教融合。(写)你真正为企业解决了什么卡脖子问题,就一张纸。”

  在学校,一位在创新联合体学习的研究生完成了产品的三级迭代,但在写毕业论文时犯了难。这位毕业生跟卢建军反馈,“我在技术上获得了企业和教师极高的评价,迭代出了三级产品,但我还要去编另外两个创新点,是不是有必要?”卢建军当即给出了回复,“没必要”。

  在教育界别小组会议上,这位校党委书记直言,“领导班子要转换观念。”他提出一个新思路,“我们要知道怎么从经济维度看教育,怎么从产业维度看教育,怎么去创新维度看教育,怎么从新质生产力维度看教育,这样才能办出支撑高质量经济发展的教育,支撑现代化产业的教育,才能真正培育新的生产力。”

  话音一落,会场响起了一片掌声。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