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19项高校技术上榜“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
2021-01-26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高校科技进展综合济南科协发布的最新消息了解到,1月18日,中国科协召开2020“科创中国”年度工作会议,并发布了2020年“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据榜单显示,本次上榜的50项先导技术中,共有19项来自高校。

  “科创中国”先导技术的评选,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资源环境等5个领域,注重技术成果的可行性、先进性、原创性、不可替代性、技术成熟度、市场前景等,选出代表本领域前沿水平、面向产业需求实现重大突破、商业模式可见、商业潜力巨大,可转化、可转移、可交易,具有产业先导意义的技术成果。

  19项上榜技术分别来自17所高校。据统计,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各有2项技术上榜,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东南大学、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昌航空大学、广州大学、厦门大学、武昌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江南大学等15所高校各有1项技术上榜。

  从上高校榜技术的所在领域来看,电子信息领域最多,共有7项;共有6项;资源环境领域、装备制造领域和先进材料领域次之,各有4项;生物医药领域最少,仅有1项。

  从高校上榜技术研究的领域及方向来看,涉及新冠肺炎治疗方法、网络空间情报、遥感卫星测绘技术、LED材料与芯片制造、高性能机器人、先进交通运输装备材料、微纳材料、空间基因解析与传承技术、重大地质灾害预警等。

  据了解,中国科协于2020年10月下旬发布通知,面向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学会联合体,及各地科协征集2020年“科创中国”先导技术。经过评审专家严格初审、终审,最终确定并发布了本届“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

  电子信息领域

  1.大长径比纳米探针可控制备技术及应用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了大长径比纳米探针可控制备技术。该技术通过简单控制阈值电压来控制尖端生长液的量,确保尖端生长单根碳纳米管,通过将亲水处理后的硅探针放置于一定分散浓度的一维纳米材料溶液中进行组装,得到不同长径比的纳米探针。采用该技术制备的纳米探针具有刚度好和性能稳定等优势,可以代替原子力探针直接用于原子力显微镜,实现极小纳米特征尺度和大深宽比微纳结构的测量。该技术很好地促进纳米测量仪器的创新自主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应用价值。

  2.高光效黄光LED材料与芯片制造技术

  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装备与工艺的协同创新,创新发展了具有自主产权的大科学装置—MOCVD高端装备,并在硅衬底上生长第三代半导体InGaN黄光LED材料,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将黄光LED的光效提升到了27.9%。该技术结束了国际市场上长期缺乏高光效黄光LED的局面,其技术指标远超过荧光型技术路线实现的同色温光源,解决了LED荧光技术实现的超低色温光源存在的光效不高、光衰较大、显色不足的难题,开拓了健康照明的新方向,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市场前景广阔。

  3.珞珈一号01星设计与数据处理关键技术

  武汉大学提出了珞珈一号01星设计与数据处理关键技术。该技术支撑了我国遥感卫星从地表监测到人类活动监测的跨越,总体上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在夜光遥感载荷设计定标处理、星基导航信号增强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拓展了测绘地理信息的应用领域,结束了我国夜光遥感应用主要依赖国外卫星数据的历史。目前相关技术成果已经服务于国家宏观发展规划、经济建设、资源管理、交通运输和国家安全等领域,有力推动了夜光遥感卫星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柔性电子多维感知及应用

  清华大学原创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热感应的多维传感新机理,利用热敏膜和外界的传导/对流换热对自身电阻的调控,实现压力、温度、流场、热物性等参数的集成测量;采用统一的热敏结构和检测原理,巧妙地将压力传感阵列、温度传感阵列、流场/物质传感阵列等集成在单片柔性基底上,实现集触感、温感、风感、物感等功能为一体的多维感知柔性电子器件,具有成本低、集成度高、低耦合、易大面积制备等特点。该技术在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消费电子领域具有良好应用前景和优势竞争力,为智能陪护、智能假肢和柔性外骨骼机器人提供高灵敏多维感知的解决方案,在柔性可穿戴健康医疗监测和柔性电子多维感知等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

  5.天眼情报——隐匿网络空间情报监测与溯源分析

  广州大学开发了“天眼情报—隐匿网络空间情报监测与溯源分析”系统。该系统具有强大的隐匿网络空间侦测能力,能够在大规模高速网络环境下加密混淆协议识别、网络流分析和挖掘;通过独有的弱信号关联算法从海量碎片化信息中快速实现隐秘犯罪团伙挖掘、重点人员画像,以及案件综合研判、辅助推理和决策分析等。该系统作为国内首个深度挖掘隐匿网络空间威胁情报、打击网络黑灰产和商业欺诈等网络攻击行为的产品,通过对隐匿网络空间全源数据侦测、海量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和关联分析,为金融、能源、游戏、电子商务等行业的在线业务安全提供高附加值威胁情报,有力地保障我国的网络安全。

  6.虚拟手术关键技术及应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突破了多模态医学影像高效分析处理、人体器官形态与功能模型构建、复杂手术实时交互仿真等关键技术,研制了虚拟手术支撑平台与系列手术仿真系统,形成了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及产品。该系统创新了多模态医学影像高效处理理论,建立了个性化人体器官建模技术体系,突破了复杂手术实时交互仿真技术,研发了我国第一个虚拟手术支撑平台,并在国际上首创了支持个性化手术方案预演优选的系列产品。该技术推动了我国虚拟手术技术从几何到物理生理病理、从共性到个性、从脚本化仿真到自由交互仿真的跨越发展,实现手术方案预演优选手段0到1的突破,对我国医疗技术产生了重大的积极的影响。

  生物医药领域

  7.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多肽融合抑制剂研发

  厦门大学研发了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多肽融合抑制剂。该抑制剂结合人工智能方法,通过靶向模拟技术计算药物分子与靶点结合力,选择最合适的氨基酸以达到最高结合力,来实现对大量可能成药氨基酸序列的快速筛选。该抑制剂有望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抵御新冠病毒的一道新防线;也可促进全球经济与社会恢复稳定,并为未来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与紧急时期研发经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先进材料领域

  8.大尺寸铌酸锂晶体、单晶薄膜及器件

  山东大学研发的大尺寸铌酸锂晶体、单晶薄膜及器件涵盖了大尺寸铌酸锂晶体生长工艺及装备、晶圆制备、单晶薄膜制备及声表面波器件,实现了材料、装备和器件协同发展。该技术主要针对属于我国“卡脖子”技术的8英寸铌酸锂晶体、单晶薄膜及声表面波器件进行开发研究,填补了市场空白。该技术可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的高端铌酸锂晶体材料和器件,为产业提供核心技术,推动我国铌酸锂晶体材料、器件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9.可高温炭化不熔滴阻燃聚酯及纤维

  四川大学研发了可高温炭化不熔滴阻燃聚酯及纤维技术。该技术通高温化学自交联炭化作用,同时实现了聚酯的高温不熔滴和炭化阻燃,颠覆了人们对传统聚酯在高温时熔滴的认知,并开辟了“无卤无磷”的可高温炭化不熔滴阻燃聚酯及其纤维材料的制备和应用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该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可高温炭化不熔滴阻燃聚酯及纤维的国际空白,属于聚酯纤维行业的颠覆性技术。

  10.系列耐高温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关键技术及开发应用

  大连理工大学围绕航空航天领域对高性能树脂及先进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的迫切需求,提出了系列耐高温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关键技术。该技术攻克了传统双马树脂耐热性与工艺性难兼容等多个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具有原始创新性,目前已在成都飞机设计所等多家国有重点航空航天企事业单位推广应用。该技术打破了国外对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技术垄断和封锁,显著提升了我国耐高温双马树脂及其航空航天复合材料制备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11.先进交通运输装备用高性能粉末冶金摩擦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

  中南大学研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先进交通运输装备用高性能粉末冶金摩擦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该技术解决了高能制动的高耐磨性和高可靠性难题,实现了技术的全面超越,保障了我国高铁发展战略的需求;解决了航天器对接机构两项关键部件之一的“卡脖子”难题,为国家空间站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首次实现了粉末治金摩擦材料在外太空的应用;解决了由于润滑油失效导致机毁亡灾难性事故发生的。该技术保障了我国高速交通运输工具的安全及可靠运行,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突出贡献。

  装备制造领域

  12.多通道数控纺纱机与数字化彩色纺纱技术

  江南大学研发了多通道数控纺纱机与数字化彩色纺纱技术,创新研制多通道数控纺纱小样机,创新构建多通道数控纺纱机理,解决纺纱成型过程中调控成型纱线的色彩、形态及其结构的理论模型、机理及其算法。该技术拓展了原液着色涤纶、原液着色粘胶、原液着色腈纶、原液着色丙纶等纤维适用范围,通过本色纤维与原液着色纤维配伍,实现无水染色、无污染调色,达到低碳、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生态加工,具有很高的行业推广价值。

  13.高性能机器人触觉传感智能系统

  河北工业大学基于微纳尺度双电层电容原理,研发了高性能机器人触觉传感智能系统,解决了传统阵列传感器空间分辨率、信噪比、灵敏度、量程、大测量面积等之间的技术矛盾,研制了具备大测量面积、大量程、高柔性、高灵敏度、高可靠性高空间分辨率的机器人触觉传感器。该系统已实现初步应用测试并形成产品转化意向,突破了技术封锁,可满足国内高端制造业对触觉传感器的科研和产业需求,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力。

  14.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3D打印工艺及装备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团队提出的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3D打印技术,将先进复合材料与3D打印工艺深度融合,突破传统复合材料基于模具制造的工艺理念,实现了具有复杂结构的复合材料构件低成本快速制造。该技术为解决复合材料长久以来面临的发展困境提供了一种革命性的解决方案,对我国航空航天、汽车交通等重要领域在轻量化、节能减排能等领域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良好经济社会效益。

  15.微纳材料表面纳米包覆技术和装备

  华中科技大学针对纳米包覆面临的精度不可控、不均匀、不致密等“顽疾”,提出多场耦合克服微纳材料内聚力的离心流化策略,保障了微纳材料充分分散包覆后的固有物化特性,揭示离心压差补偿的动态包覆机理,实现了可控致密的均匀包覆层制备。该项技术完成第五代固体推进剂的集成应用,支撑长征固体运载火箭、核常兼备东风战略导弹等国之重器的研制,实现我国推进剂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其成果应用于能源环保、发光显示、生物医疗等国民经济支柱行业领域,实现了原子精度包覆技术和装备的从无到有,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资源环境领域

  16.废弃锂电池中稀有金属的高值化回收关键技术及推广应用

  南昌航空大学开创性地从浸出的可控性、分离的匹配性和纯化的选择性三个方面开展系统研究和技术创新,形成适宜钨渣、稀土尾渣和废弃电池中金属资源化的3套技术体系,解决了我国复杂固废中战略金属的选择性和高值化回收技术难题。该发明顺应新形势需求,开创了固废治理的盈利新途径,是固废中多金属资源化回收治理最佳可行技术,也为现代高新技术和军事技术提供高纯稀土等战略资源保障。该技术应用前景广阔,其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也将在其推广应用中不断凸现。

  17.钢铁烟气超低排放多功能耦合关键技术

  北京科技大学基于协同吸收、催化净化、集并吸附原理,开发出适用于改造提效的半干法多污染物低温协同催化净化技术和湿式镁法多污染物协同吸收与副产物资源化技术、适用新建企业的干法烟气多污染物集并吸附脱除及资源化技术、构建覆盖半干法、湿法、干法技术路径的行业整体多功能耦合超低排放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全面提升烟气治理综合能效,降低运行成本,为我国钢铁行业绿色发展和大气环境治理作出贡献,成为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标杆,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18.基于地震动信号反演的重大地质灾害(链)事件与风险一体化预警方法

  清华大学提出了基于地震动信号反演的重大地质灾害(链)事件与风险一体化预警方法。该方法利用微弱信号处理与分析技术、基于地震动信号与数值模拟耦合分析技术,能够快速计算出灾害的危害范围和危害能力的时空分布;将该技术嫁接到地震观测台网上,可利用国家地震台网观测体系进行地质灾害事件的预警和风险的预测预警,服务全国地灾防治。该技术体系能够动态化地预警潜在危险区,现已成功应用于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灾害链等灾害,具有有效性、普适性和推广性。

  19.空间基因解析与传承技术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提出的空间基因解析与传承技术,突破了传统规划设计技术强调形式符号与功能分区的局限性,使规划设计基本流程从调查到设计的2阶段转向了调查、空间基因研究和规划设计的3阶段,实现了规划设计的“在地性”,避免了采用统一模式面对千差万别的城市,不尊重历史和自然的设计弊端,开拓了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共赢的有效设计路径。该技术具有巨大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效益,尤其是在雄安新区规划设计中,为《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中城市总体格局的确立提供技术支撑。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阅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