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不“唯SCI”,“唯”什么?
2020-03-02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王世新

  针对过度追求SCI指标所引发的种种乱象,日前,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文,旗帜鲜明的列出了SCI指标使用的负面清单,要求高等学校要以破除论文“SCI至上”为突破口、破除“唯论文”,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

  从本质上说,SCI类似于图书馆内的书籍分类卡片,是一种科学文献索引工具,它通过统计论文的研究领域、方向、被引频次,为科技工作者查阅最新文献、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科研工作提供帮助。然而讽刺的是,30多年前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SCI及其衍生品却从索引工具“摇身一变”成为学术科研评价的核心指标,并逐渐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人才评价、学科评估、资源配置、学校排名等方面大行其道,使得很多高校和科研工作者忘记了科学精神、创新价值,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的“初心”,转而迷失在“数论文”、“投名刊”的数字迷宫中不能自拔。结果,发表SCI论文数量、高影响因子论文、高被引论文成为了终极目标,并直接诱发了各种学术不端现象,完全异化了科研的本来目的。

  可以看出,作为评价体系核心指标的SCI已经成为我国通往教育强国、科技强国道路上的“拦路虎”,破除SCI崇拜势在必行。

  当然,我们也发现,教育部、科技部发文后,在不少高校、学术圈中“苦SCI久矣”的教师、科研人员无不额手相庆的同时,也有人茫然无措,他们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不唯SCI,那么应该“唯”什么?

  这无疑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集中反映了机械、僵化、数数字的单一评价模式对很多人已成功“洗脑”,潜意识中是将SCI拉下马之后,再换上另一个核心指标,这等于重蹈覆辙,完全背离了我们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初衷和目的。

  由于学术科研活动的独特性、创新性、复杂性、延续性等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仅仅依靠简单地某一个量化指标“包打天下”实现衡量和评价,而必须在各类评价活动中重视分类评价,合理使用相关指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引导评价工作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

  此次教育部、科技部发文更确切地说是“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而不是要“打倒”已经在全球获得普遍认可的SCI索引工具,更不是反对发表国际的通行学术货币——论文,因为SCI以及论文无罪,出问题的是异化它们的力量:那就是这个“唯”字。

  换言之,我们要破除的不是SCI,而是从根本上改变科研人才评价的思路方法,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当然,不“唯”所带来的短暂不适感是显而易见的。但不立不破,长痛不如短痛,在这个空窗期里还需要全国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借鉴先进经验,在教育部、科技部等部委的领导指引下,根据自身情况尽快找到符合国情校情,利于科研人才成长的新型评价体系,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我们却必须迎难而上,迎刃而解!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