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8月20晚至21日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郊区遭沙林毒气火箭弹袭击,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叙利亚反对派指责政府军动用化学武器,使1300多名平民遇难,6000多人受伤。美国、法国等也将使用化学武器的矛头指向叙政府军。
面对这场被认为是25年前萨达姆杀害伊拉克库尔德人之后的最大化武惨剧,国际社会是否进行军事干预引发外界高度关注。一名美国高级官员27日表示,针对叙利亚小范围的、为期三天的导弹打击最早将于29日展开。
各国为什么对“化学武器”这么敏感?
●六类化学武器个个凶悍
化学武器号称“无声杀手”,主要是用化学工业合成的毒剂侵入人体,引起各种伤害。由于化学武器杀伤性强,杀伤范围大,持续时间长,中毒者后遗症严重,而且对环境破坏也很厉害,因而多次被国际条约所禁止。
按化学毒剂的毒害作用,通常把化学武器分为六类:神经性毒剂、糜烂性毒剂、全身中毒性毒剂、窒息性毒剂、失能性毒剂、刺激性毒剂。
神经性毒剂以沙林、梭曼等为代表,主要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出现瞳孔缩小、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肌肉震颤等症状,重者可迅速致死。今次叙利亚化学武器事件中涉及的化学毒剂即为沙林。这种学名为甲氟膦酸异丙酯的毒剂,是二战期间德国纳粹研发的,通过呼吸道或皮肤黏膜侵入人体,杀伤力极强,一旦散发出来,可以使1.2公里范围内的人死亡和受伤。
糜烂性毒剂主要代表是芥子气、氮芥和路易斯气。它通过呼吸道、皮肤、眼睛等侵入人体后,破坏肌体组织细胞,造成呼吸道黏膜坏死性炎症、皮肤糜烂、眼睛刺痛畏光甚至失明等。
窒息性毒剂包括光气、氯气等,能损害呼吸器官,引起急性中毒性肺气造成窒息死亡。
全身中毒性毒剂包括氢氰酸等,主要通过呼吸道破坏人体组织细胞氧化功能,引起组织急性缺氧,产生恶心、头痛、呼吸困难等,重者迅速死亡。
以上四种都是致命毒气,不仅杀伤力大,而且令受害者非常痛苦。另外刺激性毒剂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使人流眼泪或打喷嚏;失能性毒剂让人暂时性头晕眼花、思维混乱、运动迟缓。这两种通常不会致死,显得比较“人道”。
●“穷国的原子弹”一战致10万人死亡
最早记录使用毒气的战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29年。雅典和斯巴达在进行“伯罗奔尼撒战争”过程中,斯巴达军就曾利用硫磺和松枝混合燃烧来制造毒气对雅典城内的守军进行攻击。
近代战争中最早有组织使用毒气的可能是英军。他们在20世纪初的布尔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向布尔人和清军发射氯气炮弹。毒气真正被看成是现代意义上的“化学武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1915年4月22日,在第二次伊普尔战役中,德国第4集团军曾向英法联军投放18万公斤氯气。这是战争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毒气,造成英法联军1.5万人中毒,其中5000人死亡。有数据统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化学武器战剂而造成的非致命性伤亡约117.6万人、至少有8.5万人死亡。
“一战期间交战国双方大量使用的氯气、光气、芥子气等化学武器,就造成百万人伤亡。”军事评论员宋忠平称,化学武器之所以被青睐,主要是它杀伤性强,而且廉价,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被称为“穷国的原子弹”。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