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地天体撞向地球(示意图)

近地天体是地球的“头号杀手”(示意图)
近地天体(NEO)是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或轨道距离地球轨道太近并因此有可能产生撞击危险的小行星、彗星以及大型流星体的总称。美国《发现》杂志曾经评出“威胁人类生存的21世纪二十大危险”,其中近地天体撞击地球位于首位;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曾经列出“可能导致世界末日的五种情况”,近地天体撞击地球也居于首位;同时在联合国认定的“世界四大突发灾难”中,近地天体撞击地球还是位居第一。可见近地天体对地球的潜在威胁之大,因此有地球的“头号杀手”之称。
据专家估算,太阳系中约有150颗直径大于10公里的近地天体,2000颗直径大于1公里的近地天体和10万颗直径大于100米的近地天体。直径10公里大小的近地天体平均1亿年左右才会与地球相撞一次;直径约1公里的近地天体撞击地球的几率是每10万年一次;直径约100米的近地天体撞击地球的几率是每1万年一次。这样的危险级近地天体无论是撞上陆地,还是击中海洋,都将是一场全球性的浩劫;即便一个足够大的近地天体并未撞上地球,只是从我们附近越过,它也将会改变地球的轨道,使我们遭殃;人类不能忽视所存在的风险。英国知名学者斯蒂芬?霍金最近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指出:由于近地天体的威胁,人类将来必须移民到其他能适宜生存的行星以摆脱灭亡的命运。
地球从形成至今已有46亿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发生过无数次近地天体撞击地球的事件。撞击地球表面所形成的陨石坑(撞击坑)有的已被掩盖或者磨灭,有的还清晰可见。据中国天文学家朱进介绍,在地球上已经发现的陨石坑大概在200个左右。由于地球大气层的保护,个头小的近地天体往往在坠落地面之前就已燃烧殆尽,或者成为小陨石、流星雨等,但个头大的就会给地球造成灭顶之灾。
大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一颗直径约10公里、质量为100亿吨的小行星撞到地球表面上,也就是现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东北沿岸地区。据专家估算,这一撞击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万亿吨烈性炸药(TNT)爆炸,是广岛原子弹爆炸威力的50亿倍,造成当时全球气候、环境、生态的灾变,使曾经称霸世界的恐龙及大量的其他生物种类灭绝。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