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农业将突出新农村建设和都市农业两条主线,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激发科技资源蕴藏的巨大能量,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郑金武/摄
对接国家重大专项,创建新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用科技培育、支撑首都农业产业纵深发展,针对年初启动的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北京市科委陆续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广泛应用科技成果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北京市科委农村科技发展处处长张光连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都农业将突出新农村建设和都市农业两条主线,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激发科技资源蕴藏的巨大能量,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首都农业面临共性问题
“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的启动,特别是行动计划提出的“2812”科技北京建设工程,为首都农业的未来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如何加快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都农业发展,核心是以现代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为支撑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集纳了各类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成为高品质农产品和现代农业科技的展示平台。但在都市农业的形成过程中,北京仍然面临不少困境。
张光连认为,科技支撑力度不够是制约首都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这也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主要表现为科技投入不足、科研工作浮躁、人才缺乏、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素质不高等方面。
例如北京市的农业科技投入在全国具有优势,但和国外比就显得力度不足。市级投入总量较大,落实到区县又存在很大差距。在科研方面,应该加强实验设备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实验条件的落后直接影响了创新能力的产生。
对产业链各环节研究不足。过去,农业被当做基础性行业而不是一个产业,科研工作往往侧重生产环节,向产业两端延伸有限,对整个农业产业发展规律、产业链衔接及关键技术的研究认识还不到位。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须延伸产业链,因此对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科技成果大都是源自专家层面,依赖专家的兴趣和意向产生,对政府和社会需求响应不足。”张光连说。因此在科研项目立项上,应该强调与政府发展方向相一致,能够满足一定社会需求,同时兼顾专家自身科研需求。“三个需求交集越大的项目,才越容易立项。”
农业服务体系比较弱。国家“十一五”规划指出,应建立政府主导、多元化并存的农业服务体系。原来以农技推广站为代表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依照行政、行业而不是产业进行布局,因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渐显现出机制僵硬、效率不高的问题。科技服务“三农”力度不足,典型表现就是科技服务到农户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没有有效解决。因此有必要探索创建新的农业服务体系或组织,如新农村合作组织、乡土专家、农技推广教授、农业产业联盟等。
“关键要按照产业布局规划农业服务体系,在优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同时明确服务体系的职能、目标,保障资金投入,强化监督考核。”张光连强调。
此外,创新能力不足是影响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例如我国许多设施蔬菜品种都是从国外引进,畜禽养殖的情况更加突出,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冲击。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