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专场。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张耀天介绍,十四五期间,北京市教育两委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部署,在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下,充分发挥首都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富集优势,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全面提升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力。依托92所高校、34所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185个一流学科等优质资源,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强化有组织科研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初步形成了“教育培养人才—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是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精准服务国家战略新需求。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市教育两委坚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建立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机制,近三年新增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科技等急需紧缺专业220个,布局99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在新一轮学位授权审核中,新增硕博士点203个,半数以上服务首都高精尖产业。同时,大力推进交叉学科建设,设立14个新兴交叉学科平台,推动中央在京部属高校与市属高校发挥各自优势,共建34个学科,促进文工、艺工、体医工等多领域融合创新。
二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高地。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市教育两委加快引导突破传统培养模式,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探索构建跨学科、项目制、实战化、协同式的育人新范式。“超常规”建设北京中关村学院,打破学校边界、学科边界、学段边界、导学边界、产教边界,开展“极基础、极应用、极交叉”科学研究,与全国31所高校协同共建,培养人工智能领域顶尖人才。高标准建设集成电路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推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与经开区行业领军企业深度合作,开展校企双导师制与真问题导向培养,“大线出题小线答题”,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新生态。在职业教育方面,建设京津冀职教改革示范园区,实现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与职业高校“职普融通”联合培养卓越现场工程师和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三是建强科研平台体系,提升创新策源集聚新能级。加强高校科研平台体系建设,是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必然要求。市教育两委发布“首都高校基础研究十条”等政策,全力推动在京高校加快布局有组织、建制化的科研平台体系。目前北京高校牵头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130个,近五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60项,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6项。同时,市教育两委围绕创新链和人才链,系统构建5类科研平台和3类科研人才支持项目。先后支持建设2个生命科学领域北京研究中心,集成电路、区块链与隐私计算等24个高精尖创新中心,23个北京实验室,20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中心;实施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已稳定支持91位青年科学家。
四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构建教科产城融合新生态。近五年,北京高校签订技术转让合同总金额达到83.06亿元。大力推动16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内涵建设和新一期大学科技园优化重塑工作,建立概念验证资金和转化基金,实施“一园多址”“多校一园”发展,形成全链条服务体系,园区累计孵化企业3178家。高起点建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以海淀区、房山区作为主要承载区,聚焦人工智能、绿色能源,建设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公共平台,引育组建职业技术经理人队伍,加速科技成果在区域内的产业承载落地。围绕沙河、良乡高能级产城教融合高教园区,新布局建设北京大学新燕园产教研融合中心、清华大学南口国重基地、北京理工大学“国重集群”等高水平产学研协同创新社区,推动高校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