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教育部科信司: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022-03-18 《旗帜》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部署,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强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与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教育部加强政策引领、优化资源配置,奔着最紧急、最急迫的问题去,加快原始创新突破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为解决“卡脖子”问题提供支撑。

  深入实施“珠峰计划”,原创成果不断涌现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结合点,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建有60%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还汇聚着全国60%以上的高层次人才,有着雄厚的创新基础和巨大的创新潜能。

  作为创新的源头活水,基础研究具有基础性、全局性意义。为写好教育“奋进之笔”,进一步激发和释放高校基础研究潜力,教育部于2018年研究制定《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该计划围绕科学前沿和重大需求,加快前沿科学中心的布局和建设,支持高校在基础前沿领域奋勇争先,建成具有国际“领跑者”地位的学术高地,持续产出“从0到1”的原创成果。

  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高校获得7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得近60%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牵头完成50%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高水平研究成果集中涌现。2018年,浙江大学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发现了大脑中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全新的交互方式及其在调节抑郁症中的作用,提出基于大脑“反奖赏中心”的抑郁症新机制,为抗抑郁治疗提供了新的分子靶标。2020年,清华大学量子信息前沿科学中心成功研制出国际上第一台实用化量子直接通信样机,完成了全部设计功能和长时间稳定性检测,实现了10公里光纤链路4kb/s通信速率的量子保密电话。

  2021年,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教育部继续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在数学、物理学等领域加快建设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启动医药基础研究创新基地建设,建立“医学+X”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和机制;组织高校稳步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建任务,围绕设施组建研究中心,积极争取承担“十四五”新项目。

  加快推进有组织科研攻关,集成攻关成效显著

  近年来,教育部深入实施“关键领域自主创新五年攻关行动”,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建设,引导高校转变科研组织模式,着力汇聚高水平人才,力争在更多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练就更多独门绝技,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

  教育部立足高校基础研究优势和已有技术积累,聚焦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关键领域和战略方向,统筹考虑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既瞄准当前国家战略急需,加快战略高技术发展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努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又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加强对重大技术方向的研判和布局,加快提升高校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抢占关键领域“制高点”。

  目前,围绕关键领域,已布局建设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对这些平台加强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装备研制、成果转化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强化高校与行业领军企业、高水平研究机构协同,要求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主动“揭榜挂帅”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推动高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利用清华大学原创技术建设的全球首座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商业化核电站示范工程进展顺利,已实现首次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少数几个掌握第四代核能技术的国家之一。上海交通大学海底采矿车“开拓一号”成功完成1300米深海试验,全海深无人作业潜水艇“思源号”完成第一阶段海试,标志着深海重载作业装备研发向工程化、智能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山东大学初步攻克了大尺寸碳化硅单晶结晶质量、晶型控制、衬底加工等系列难题,实现国内大尺寸碳化硅技术突破;复旦大学研制的亿门级FPGA芯片,成功规模化应用于北斗等重大工程。

  坚持服务战略需要,展现高校责任担当

  教育部强化顶层设计、加大政策倾斜,支持推动高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开展科技攻关。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教育系统发挥人才科技和多学科综合交叉优势,针对核酸、抗原、抗体等不同检测对象,选择多种技术路线开展应急攻关。厦门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18所高校研制出43款检测试剂盒,其中获国内认证16款、国外认证41款,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战提供科技支撑。目前,厦门大学鼻喷流感病毒载体疫苗、四川大学重组蛋白疫苗已在海外开展Ⅲ期临床试验;复旦大学mRNA疫苗已提交临床申请;清华大学联合企业共同研发的新冠单克隆中和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成为我国第一个获批上市的抗新冠肺炎特效药。在完成科研攻关任务的同时,也布局一批种质创新、病原微生物等长期跟踪研究项目。

  围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以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教育部先后组织实施《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 《高等学校区块链创新行动计划》 《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进一步聚焦人工智能算法、区块链基础理论和碳中和领域技术原理研究,夯实关键领域发展基础,为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组织高校服务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目前,教育部围绕人工智能领域新增建设了20多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45所高校设置了人工智能专业,近期将进一步围绕区块链和碳中和等新增一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加快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努力围绕上述领域构建教育、科技和产业统筹推进、融合发展的格局,服务国家战略。

  来源:《旗帜》2022年第2期,作者系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