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迎新季 | 小萌新,想成为未来科学家吗?快收下这七大“锦囊”!
2019-08-20 高校科技进展微信公众号

  如今,对科研感兴趣的本科生越来越多,也涌现出很多科研“牛人”,如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学生胡启锟、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学生曾术茂、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学生龚玲艳等,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成为了准大学生学习的榜样。

  本科生参与科研是可喜的现象,在倡导自主创新,迈向科技强国的今天,尤其应该大力提倡。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推动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

  如果有学生想早一点开始科研工作,那么在本科阶段,最好是从大二上学期开始,多参加科研活动,在大一下学期开始也未尝不可,现有七大“锦囊”为大家的科研之路保驾护航!

  锦囊一:多学基础专业课,打下扎实功底

  没有扎实的专业功底,科学研究就形同空中楼阁。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无论是在科研的选题方面,还是在调查收集资料方面,都会处处碰壁,这就更谈不上在成果中有创新的观点出现了。

  掌握学科背景知识很重要,背景知识越多,吸收新知识的速度就越快。拥有坚实的学科背景知识,才具备批判性思考的资格,才能在本学科领域找出突破方向。

  锦囊二:激发科研兴趣,让兴趣充分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类追求科学的源动力。人们追求科学思维、科学学习,热爱科学创新、科学研究,主要来自于对科学的兴趣。没有兴趣,靠强迫很难把科学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

  有了“兴趣”的激发,大学生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只要用心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就能发现兴奋点,捕捉到灵感。同时,有了“兴趣”的护持,就不会感到科研学习枯燥乏味,科研之路方能走得远、走的轻松。

  锦囊三:找到正确引路人,少走弯路

  不少本科生还是一踏进科研丛林就“两眼一抹黑”,急切地盼望明确、具体地指引。该如何突围呢?你需要一个正确的领路人,这个人可以是你的导师或实验室的师兄师姐。

  适合自己的导师不是碰巧遇到的,而是精心挑选来的,我们更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即人品是前提、科研是核心、职称无足轻重。同时,一个好的团队,要从研究方向、平台资源、仪器、经费、学术水准等方面作为选择团队的依据。

  导师的实力风格还有师兄师姐的帮助,除了在学科理念上的指导和助力,还能为你的科研学术之路搭建强大的内心。一个优秀的领路人对你的影响将伴随你的一生,特别是在科研道路的启蒙阶段。

  锦囊四:多看文献,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文献阅读是科研人员的基本功,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还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激发人的思考和分析,认知和判断,书写和表达等能力,阅读少,理解能力就差。通过阅读大量与本学科相关的文献,积累知识并建立起对本学科研究方向的基本认识,理解问题的层面就会深入,才具备研究问题的辨识能力。

  大量的文献阅读和研究积累还能建立起不同知识领域的链接能力,这种链接与应用会随大量知识的积累而更加流畅,学会融会贯通,进而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科研的突破点往往在交叉学科之间。

  锦囊五:培养创新思维,不可急功近利

  中学阶段更多的是知识的接受和储备,那么在大学阶段,应该注重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而不是新知识的学习和科研成果的产出。创新思维不仅包括掌握现有知识,还要有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及辩证的思维方法,通过实验科学和理论科学的相互交融和配合,产生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从而有所发明,最后有所创造。

  在刚开始做科研的阶段,不要太注重科研的成果,关键是思维的培养,重在积累,如果能坚持下去,必然有所成就,如果急功近利,就算开始有了科研产出,但是对于长久而言无异于杀鸡取卵。

  锦囊六:躺着思想,不如站起来行动

  每当做完一个小实验后,就要养成及时处理数据进行总结分析,很多时候一个小实验就能说明问题,而这个小问题深入探讨后就能够出一篇论文了,好论文是“做”出来的,不是靠拼西凑“写”出来的。无论是写科研论文还是生活,我们都应该要善于发现细节,善于思考,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果学生在本科阶段取得一定的进展,那么他一定会写一篇论文,如果顺利发表,那么对作者而言影响会很大,作者会认为这是对自己辛苦的一种认可,如果学生后续继续去名校读研、读博的话,这些科研成绩会起到很大的帮助,极大的增加录取的概率。

  锦囊七:要勇于探索,不惧失败

  本科生参与科研,还应克服畏难、自卑心理。要知道,真理从来不在乎发现它的人是年老还是年少,也不在乎掌握它的人拥有什么样的学历。它青睐每一颗勇于探索、不惧失败的心灵。当年,华罗庚在《科学》杂志发表《论苏家驹教授的五次方程之解不能成立》时,只有初中学历,却被熊庆来慧眼识才,引进清华,终成一代数学大师。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当本科生真正参与到科研课题之中,耳濡目染于导师、学长的科学精神和钻研奋斗,方会明了科研之真谛,及其对于人生的意义。这样,当你们大学毕业,即便不以科研工作为业,这种精神砥砺、思维训练和情操熏陶,以及从科研活动中学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会终身受益无穷。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阅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