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浙江理工大学:贡献科技人才 扮靓"杭派女装"
2013-06-18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实施全天候教学,实现校企“零距离

  2007年,浙江理工大学借助数字技术,面向行业区域,合作开发了课程与数字化生态教学平台,实施全天候教学,打破了时空限制。这些平台具有共享、持久、生态的特征,具有数字化课程、虚拟实验、网上设计等功能,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同时,这些平台也全部对合作企业开放,实现了学校师生与企业工程师、设计师的互动。目前,全校已建成网络课程500余门。

  浙江理工大学还联合杭州西泠印社、杭州中艺实业有限公司、合肥志邦厨饰有限公司等企业,成功组织了多次国际创新设计训练营,并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等国际著名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多文化合作能力。

  该校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院长胡旭东对校企共享平台深有体会。纺织装备产业是浙江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学校充分发挥传统优势,建立了纺织机械创新研究平台,他们牵头的“高档数字化纺织装备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浙江省十家重要纺织机械制造企业参加,总经费上亿元。通过技术转让或共同研发技术难题,建立了校企的“零距离”对接。学校还通过实施青年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三级联合培养体系,让学生以实战方式接触工程项目,使学生的培养更加接近于企业的实际需求。

  生命科学学院利用自身学科专长,主动服务社会需求,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下,努力开展人用禽流感疫苗的研制。2009年11月完成了针对H5N1的人用禽流感疫苗的研发,目前已申请临床研究,材料已初步通过SFDA审核。针对前不久出现的H7N9禽流感病毒,该学院根据已报道的H7N9禽流感杭州株基因特点设计了新型重组疫苗,正加速研发,开展了针对将来可能流行的禽流感毒株进行疫苗储备技术研究。

  学校教务处处长徐定华认为,利用这种生态教学平台,企业不仅可以推动学校实用性、针对性教学,还能跟踪学生专业发展,挖掘适合企业发展方向的研究课题,企业职工也能从平台上受益。实践表明,大学与行业合作“零距离”,协同、互动、双赢的生态网络平台不可少,它有力地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行业的可持续、深度合作。

  追求卓越彰显个性,实现行业“强引领”

  今年3月底,浙江红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该校93届校友刘华,向母校捐赠了400万元,设立了“红袖教育基金”。刘华告诉记者:“如今企业人才争抢激烈,尤其是有工作经验的设计师,我们要先人一步,和高校一起培养公司未来的设计师和营销人员。”

  在浙江理工大学,大多数专业都实施了类似的校地校企合作培养拔尖人才项目。学校党委书记徐志平说,最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高校只有针对不同行业部门的人才需求,发挥自身特长,设计出适合学生兴趣爱好与个性发展的培养模式,才能充分实现学生发展目标和将来引领行业区域发展的目标。

  按照这一思路,2007年,学校选拔优秀学生,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开设了材料化学生物实验班、机械电子实验班和电子信息实验班等,创办了启新学院,实行高度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浙江理工大学的一个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学院根据学生的特点定制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培养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

  姜天是启新学院2007级材化生实验班学生,从小受父亲长期经营医用生物材料的影响,对该行业相当熟悉,发现其中人工关节材料都是进口的,而且价格高昂,他很是疑惑: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生产这种材料呢?他对此产生了兴趣,并立志学习生物材料。进入浙江理工大学后,启新学院根据姜天的个人爱好和兴趣为他定制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果然,姜天不负众望,在读本科期间,他就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毕业后进入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攻读生物材料领域的博士学位,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学校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金津,在校期间就创办了杭州渡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现已发展为浙江最大的网游企业,并以身家10亿元和12亿元的绝对优势,蝉联2009年、2010年“中国大学生创业富豪榜”榜首。

  据不完全统计,至2011年底,整个浙江已经有5000多个自创女装品牌,并形成了“杭派女装”这一国内主要流派,其中有70%左右品牌是由浙江理工大学校友创建或担任主设计师。一系列改革创新推动了浙江理工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大幅度跃升,实现了纺织服装行业的“强引领”。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