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军曾是陆道培的学生,陆道培认为,黄申报的项目中也有一部分涉嫌侵夺自己的研究成果,因此对该项目提出强烈反对。评奖单位中华医学会却责成该奖项的推荐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自行调查。
在四个月的时间内,陆道培多次与北大人民医院、北大医学部等相关部门进行交涉。5月4日,陆道培获得了最新答复,称黄的论文“存在数据有误、标注不清”等问题,是否剽窃“难以做出明确结论”。
研究成果疑被弟子侵夺
陆道培,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血液病重点学科首席专家,曾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下属教学医院——北大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担任所长。黄晓军,曾是陆道培的博士研究生,现任北大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
2008年12月21日,陆道培正准备出席即将召开的中华医学会常委会。此时黄晓军的项目“细胞因子诱导免疫耐受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正在申报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该项目将在常委会上讨论通过。
该项目由31篇系列论文组成。在2008年度中华医学科学奖推荐书上,记者看到,推荐单位为北大人民医院,完成人共九人,黄晓军署名第一,完成时间为1994年3月15日至2007年3月15日。
陆道培认为,该项目中,黄晓军侵夺了他创立的“GIAC移植技术体系”。关于该体系的报告,陆道培在国内外已报告十余次,并已在国内外发表。此外陆道培认为,在论文中,黄晓军将大量别人早已证实的数据号称自己“首先发现”,属于欺骗行为。更重要的是,黄晓军论文存在大量的数据造假,包括伪造样本数量、篡改数据、杜撰数据、抄袭他人数据等。总计31篇论文中,有超过20处数据造假,涉及的论文有14篇。
医学会先颁奖再调查
“用小鼠做实验,不同论文中,小鼠的数量不同,但却得到相同的均值和标准差,还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怎么可能?”陆道培质疑说。
在常委会上,陆道培当场对该项目表示反对,并请求中华医学会调查此事。中华医学会责成该奖项的推荐单位——北大人民医院调查此事并做出解释。
去年12月30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对此事向中华医学会做出回复,称“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学术委员会及相关专家认真讨论”,黄晓军等人的申报成果“不存在学术造假、学术剽窃行为”,同时又推荐该项目申请北京市科技奖。
2009年1月9日,中华医学会按计划在人民大会堂向黄晓军的研究项目颁发了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在此前,陆道培曾提出由第三方医学行政专家对该项目进行核查,在未得出结论之前搁置该奖项的颁发。但医学会则表示,奖先颁发,如确实存在造假、剽窃等问题再撤销奖项。
一个月后,陆道培又邀请5家医院的9位专家,向中华医学会递交了举报材料。这次,医学会要求北京大学医学部调查此事,这期间陆道培又多次找相关部门交涉。4月15日,北大医学部学术道德委员会和北大人民医院学术委员会联合组织会议,请陆道培和黄晓军到场分别陈述。初步结论则是“黄晓军报奖材料数据有误”,奖项是否撤销“由中华医学会决定”。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