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沈阳师范大学动物学科科研论文世界居前
2007-01-29 新华网

  1月26日,在沈阳师范大学对学校所保存的动物标本进行详细统计中,该校瓣蝇类标本已达到10万件,保存种类居亚洲第一位。该校动物学学科学术团队近年来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总数占世界第二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年来,沈阳师范大学动物学科一大批教授不断创新,在动物学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多项研究均在国际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蝇科论文数居世界第一

  我国已知蝇类有4500余种,总数约占世界总数的四分之一,许多蝇类可以传播疾病,而有的种类却是害虫的天敌,可以捕食害虫。因此,沈阳师范大学动物学科将蝇类分类作为重点研究项目。

  在多年研究中,薛万琦教授发现蝇类昆虫新属7个,新种325个,新亚种45个和中国新纪录种165个,收藏了模式标本500余件,采集收藏国内外标本3万余件,增加模式标本400余件,为科学和全人类增加了宝贵财富。除此以外,薛万琦主持研究的蝇科论文数居世界第一。在学术水平上,他所掌握蝇科数量占世界总数的1/4,发现新种和新属数量占世界第一位。目前,薛万琦已成为国内外该研究领域领军人物之一,主持编写了《中国动物志》等有关蝇科研究领域的三本专著。在薛万琦、王明福等教授的主持下,作为全国蝇类鉴定单位,动物学科在中国蝇类研究领域中,学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居国际先进水平。

  人工养蛇生长期缩短一半

  近年来,我省两栖爬行动物严重减少。另外,蛇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也吸引了众多养殖者的目光。但是,人工养蛇尚未有成功案例。为了解决自然保护的难题,并为人工成功养蛇提供理论依据,在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李丕鹏教授主持蛇类人工养殖技术的理论研究及试点监测评估项目。

  通过对南方多个城市养殖场的技术监控,结合多年来从事两栖爬行动物生物学研究工作,李丕鹏教授近期已经从理论上破解了蛇类无冬眠养殖的难题。一般蛇生长期为三年,该项目成功后有望使蛇类生长期缩短一半,这将大大增加养蛇行业的利润。

  “害虫半自控”专产无害食品

  老百姓到底能不能吃上绿色食品?能不能用害虫的天敌来代替传统的农药?仅用三年时间,李学军教授研究出“害虫半自控”农业,用天敌代替农药,让老百姓吃得更放心。

  为了实现辽宁地区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李学军教授研究了绿色生态园区主要害虫与天敌的消长关系。根据研究成果,他创建了一套害虫半自控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模式,果园害虫天敌达到平衡,杀虫剂使用量减少了80%,玉米则完全不用杀虫剂。现在,三年增加纯效益1369万元,商业利润和社会效益实现了双丰收。利用“害虫半自控”产出的苹果、梨、黄瓜、茄子都达到了绿色食品A级标准。

  据了解,沈阳师范大学动物学学科199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学科,现承担1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重大课题的分支项目;近五年主编出版了《中国蝇类》等专著8部,发表论文338篇。目前,学术研究队伍完善,有一批老中青骨干,学科研究将基础性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相结合,各研究领域相互渗透,形成了本学科的研究特色,办学能力、科研水平和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近五年培养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28人,硕士研究生升博率90%以上。(方旭、霍红)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