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及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展了精神分裂症潜在代谢诊断标记物的研究,初步建立了由血清及尿液代谢物组成的疾病诊断模型。这一研究成果(http://www.nature.com/mp/journal/vaop/ncurrent/full/mp2011131a.html)公布在最新一期(2011年10月25日)Molecular Psychiatry杂志(影响因子=15.47)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Bio-X研究院贺林院士团队的万春玲副教授和系统生物医学中心的贾伟教授。万春玲副教授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于建立精神分裂症分子诊断方法及精神分裂症疾病机制,贾伟教授课题组是国内较早开展代谢组学研究的团队之一,其主要方向是中药系统生物学研究及代谢性疾病的代谢组学研究。文章共同第一作者是杨景雷博士和陈天璐助理研究员。
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在世界不同文化地理区域中为0.5-1%。该疾病临床症状复杂,目前由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IV (DSM- IV)和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国际疾病伤害及死因分类标准第十版(ICD-10)进行诊断。缺乏分子诊断标准是目前该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评价的瓶颈。该项研究工作用气相色谱-飞行质谱(GC-TOFMS)分析方法调查了112例精神分裂症病人和110例健康志愿者血清和尿液的代谢物谱。为建立该疾病的代谢分子诊断方法,受试人群被分成训练集(62例病人和62例健康人)和验证集2组(50例病人和48例健康人)。研究发现血清中甘油、二十碳烯酸、β-羟基丁酸、丙酮酸和胱氨酸等代谢物在病人体内有明显表达异常,用这些物质建模可以准确诊断精神分裂症病人,在训练集及验证集样本中受试者操作曲线下面积(an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AUC)分别达到0.945和0.895。当上述血清代谢标志物中加入另一物质,尿液β-羟基丁酸时,在训练集及验证集样本中AUC均达1,显示出对精神分裂症的完美预测分类效果,这是该疾病分子诊断研究中突破性研究结果。该项研究发现的多种脂肪酸和酮体在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血清和尿液中都显著高于健康人,这一代谢异常可能源于病人脑内葡萄糖供能不足,而病人通过脂肪酸分解代谢机制,生产出更多的酮体供线粒体所用,用以维持糖代谢的平衡。目前这两个课题组在此基础上继续合作,进一步运用代谢组学平台开展精神分裂症疗效评价的转化医学研究。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