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大连理工大学在可控核聚变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
2011-03-24 中国教育网

  目前的核反应堆都是采用核裂变反应,其主要两大缺点就是:所需的核燃料铀地球含量稀少与核污染难处理。所以,全世界7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欧洲、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组成了最大的国际多边科研合作项目----国际热核反应堆计划(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ITER)。核聚变反应堆清洁无污染,是彻底解决全球能源危机的根本出路之一。

  近日,大连理工大学王正汹课题组在ITER计划的资助下,通过大规模计算机模拟给出了核聚变装置中反磁场剪切位形下的无碰撞双撕裂模的定标关系。该结果可以较真实地预测真实聚变反应堆中的无碰撞磁场重联的演化速率,刚刚发表在国际核聚变最权威期刊《核聚变》(Nuclear  Fusion)。Nuclear  Fusion是由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AEA)主办的核聚变领域最权威期刊,影响因子4.270。每年我国在Nuclear  Fusion发表的文章总数不超过10篇,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实验文章。

  这是继2007年以来王正汹在核聚变大规模计算机模拟研究方面取得的又一次重大进展。2007年,王正汹在碰撞双撕裂模磁场重联率以及磁场拓扑演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性成果,解决了国际学术界10余年的一个争议。相关文章发表在物理领域最权威期刊美国《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影响因子7.328。

  这些研究成果标志着大连理工大学在可控核聚变双撕裂模磁场重联大规模计算机模拟方面已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