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有组织科研推动下,学科交叉的下一步是什么
2023-08-08 中国科学报

  “一些超大规模治理或重大战略攻关难题,仅靠自由探索难以短时期解决,需要有组织科研来集中攻关。在自由探索与有组织科研这两种探索中,学科交叉都在其中,未来有可能突破学科边界或出现新学科。”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马永红表示。

  日前,由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基地主办的“高校有组织科研(创作)”专题研讨会在云南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理工、文科、商科、艺术院校的专家学者就相关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有组织科研要注重时代变化

  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至今不到20年,全社会的精英教育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而大学多样性作为普及化阶段的特征之一,已经在呼唤高等教育重视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以及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要。

  “坦率地说,今天我国大学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社会发展。”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李志民说。

  他举例说,2000年前,国家对留学人才的期待是掌握国外先进技术;2000年后,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不仅需要科技人才,还需要更多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贸易的人才。然而,“我们今天所谓的国际视野,紧盯的是发达国家及其相关的热点问题,而对邻国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国家所重视的问题关注不够。下一步,我们更要注重培养有全球视野的人才”。

  马永红表示,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中,科研人员不会因为问题不属于本学科范畴而不去接触和解决它;相反,他们会采用不同学科方法试图加以破解。

  在艺术领域,“多元化思维是设计教育的重要参照标准,越来越多的高校从思维方式创新、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方式创新三方面入手,将直线的思维方式转变为多元化思维,改变传统文科研究范式,将多元学科的方法引入学科研究中。”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魏洁说。

  华中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副院长刘伟表示,有组织科研是一种科技创新模式,更加重视国家战略目标导向、学科交叉融合、大科学计划的组织实施。“为了深化有组织的创新,我们要在以学者、学院、学科为主体的自由探索模式的现有基础上,积极推行跨学科、跨领域、跨系统的‘集团军作战’模式。”

  当然,这并非“一刀切”。李志民补充说,高校在进行有组织科研时,要明晰有组织科研与自由探索之间的关系,应用性研究应更多考虑有组织科研,基础性研究则应更多进行自由探索。

  从艺术门类看“有组织”突破

  在既有的学科框架中,怎样“有组织”地寻求突破,艺术门类是一个典型。

  在参会前,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宋慧文与会议主办方协商,能否在高校有组织科研的主题中,加入“有组织创作”,将主题改为高校有组织科研(创作)。

  “因为在艺术院校里,艺术创作的评价标准是作品,创作即科研。在一些艺术专业院校(如中国美术学院),科研处并不叫‘科研处’,而叫‘科研创作处’,即科研与创作处。”宋慧文解释道。

  他表示,艺术是有组织创作(科研)与自由探索的密切结合。比如,绘画通常是个人的自由创作,交响乐队的演奏则是有组织创作,是指挥与乐队有组织排练后呈现的音乐作品。

  从人类诞生起,艺术与科技就是相伴相生的,伴随着职业的分化,专业划分越发精细。随着科技快速发展,艺术与科技的交融互进越来越多,我国高校出现了音乐与脑科学、音乐人工智能、数字视听艺术、实验艺术、信息与交互设计等专业方向,如中央音乐学院开设了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成立了未来实验室、中国美术学院设有跨媒体艺术学院等。

  在分分合合、相互交叉中,设计学最终被纳入学科目录的交叉学科门类,可授予工学、艺术学学位。

  当下,高校都在发展学科交叉。面对目前大量存在的学科交叉,其下一步工作是什么,很多人对此没有想明白,甚至搞出了很多“伪交叉”学科,或将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混为一谈。

  “学科交叉是走向交叉学科的一条重要路径,但学科交叉并不必然会形成交叉学科。”马永红告诉《中国科学报》,高校有组织科研还应重视新兴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多元形成路径。比如,以往学科发展中已凸显的路径与应用性学科融合形成的新学科,如生态学;传统基础学科自我突破后形成的新学科,如统计学;应用性学科积淀产生的新基础性学科,如大数据。

  学科交叉要避免同质化

  “在高校对学科交叉的探索热情日益高涨的同时,同质化问题也慢慢浮出水面。特别在人工智能、碳中和、健康中国、艺科融合等很多热点领域,一些理工院校在学科交叉建设模式上过于同质化。”马永红指出。

  怎样才能避免同质化?马永红表示,应学习了解学科发展规律,寻求适合本校目标使命,同时又能反映出新兴学科或交叉学科形成特点的路径与方法。比如,以各自优势学科为辐射中心,实现学科交叉,是高校遵循的思路之一。

  作为一名理工科出身的教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沈旭昆于2014年被调到该学院,探索理工科与艺术交叉。在工作之初,他有些不解,后来却发现科技与艺术殊途同归,互相映射、重构。

  “比如,对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以理工学科背景为依托的艺术学院,深度交叉要体现特色、融入主流,通过学科互动提高艺术设计的科技应用能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沈旭昆说,“一位车主购买法拉利的最主要目的,不是购买它的性能,而是设计。艺术要与高校自身发展结合。理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不缺理工科设计,缺少的是艺术的赋能。”

  对于如何避免同质化的问题,李志民认为,未来高校组织大团队、建设大平台、承担大项目、取得大成果,所谓“大”并不是要跟不同类型高校相比,地方院校也不要与顶尖大学比较,而是要与自身比较。

  云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处处长李明对此表示赞同:“‘双一流’高校做的事,在地方院校未必适合做。过去的自由探索是想干啥就干啥,现在则应基于地方、区域的问题导向,进行有组织探索,聚焦到特色与交叉上,如此才能显示有组织科研的活力。”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