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人民日报: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广纳优秀人才
2009-10-22 人民日报 余建斌

  如果要品评国庆盛典的关键词,科技创新当之无愧。

  阅兵队伍中自主研制和生产的现代化武器装备,无排放、无污染,充一次电可以走100公里的纯电动国徽彩车……都成为盛典中展现60年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精彩片段。叹为观止的三军方阵,看似和科技无关,但年轻的战士们在刻苦训练同时,为了走得更好,自己制作了测量踢腿速度和高度的小装置,成为让人印象深刻的幕后花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最初提出的“科技是生产力”的思想上,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加上“第一”两个字,意义卓然深远。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时“向科学进军”,到改革开放伊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科教兴国”和进入新世纪的“建设创新型国家”,60年来科技创新的红线始终未断。

  盛典前后,有几个这样的“不约而同”:国庆盛典上,“科技发展”方阵由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主打”。盛典前一天的9月30日下午,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了海外人才回国观礼团和优秀留学回国人才代表团成员。这天的上午,科技部部长万钢则在向媒体介绍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成就时,将科技人力资源的发展列在首个。

  毫无疑问,这些“不约而同”实际上是对科技创新中“人”的因素的共同肯定:“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过去60年,牢牢紧握科技创新这根红线的,就是一代又一代的科技人才。未来60年,驱动科技创新发展的最原始的驱动力依然是一颗颗聪明的大脑。

  不过,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需要不拘一格用人才。现在一些科研机构、高校常习惯用“海龟”、“土鳖”的标签来给人才打印象分,造成“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现象。殊不知,钱学森、陈景润、袁隆平、王选……这些响亮的名字中,既有早年从海外留学归来的,也有土生土长、始终在国内受教育、搞科研的。人才不仅不应论“出身”,而且也无关国籍,只须看谁受益于这种智力资源就够了。在当今中国这个广阔的大舞台上,各类优秀人才都可以施展才华。

  林茂鸟竞归。人才强国的国家重大决策吸引着海外人才和留学人才的“归巢”和“筑巢”,60年的科技进步也让广纳人才的底子和底气更足。同时随着国内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走入高等院校、各种职业学校,成为国家源源不断的科技人力资源后备力量。可以预见,再过10年,国庆盛典的创新色彩会更加鲜亮。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