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带来的困惑
1984年12月,徐光宪被时任《中国科学》主编的严济慈先生推荐为《科学通报》副主编,1985年,他又被推荐为《中国科学》副主编。
“严济慈先生会挑选我为副主编,我很奇怪,因为《中国科学》的副主编一般都是从编委里挑出来的,当时我并没做过《中国科学》的编委。”徐光宪说。
而之所以能让严济慈看中,“可能是严济慈当主编时,我担任过几次审稿人,有几次因为稿件发生争议,我坚持公平公正”。正因如此,徐光宪给严济慈留下的印象是:治学严谨、不应和外界压力,而这正是一份学术期刊编委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从1984年开始,徐光宪一干就是20多年。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仍有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都是刊登在《中国科学》上,像涂光炽等有关“我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的研究”,邹承鲁等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赵忠贤等的“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的研究”,等等。但在这20多年时间里,徐光宪却已鲜见《中国科学》曾经辉煌地位的再现。
不过,徐光宪体会更多的是,伴随中国科技国际交流的加强,加上受到科研评价体系的导向、国际优秀学术期刊的竞争以及办刊体制方面的影响,致使国内重要的学术文章外流而给国内学术期刊带来的尴尬局面。
“影响因子与论文稿源的充沛是相互作用的。”徐光宪说,由于现在的学术评价体系强调期刊影响因子,《中国科学》虽然是进入SCI的国内学术期刊,但其影响因子不到1,加上国际学术交流加强,很多重要的国内学术文章都外流了,导致国内期刊逐步面临好稿越来越缺乏的窘况,《中国科学》也不例外。
记者在采访一些一线的年轻科学家时,他们坦陈,基于目前国内科研评价体系的影响,将最好的学术论文投向国外SCI影响因子较高的学术期刊依然是他们的首选。
作为《中国科学B辑:化学》的主编,徐光宪至今仍希望《中国科学》能回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辉煌时期,能将国内化学领域最优秀的学术论文吸引过来,“有了好的文章,才会有较高的引用率,期刊的影响因子才会逐步提升,期刊才能走向良性循环”。
《中国科学》会走上良性循环
一方面,科研人员要想自己的学术论文有好的引用率,就不得不将好的学术论文投向国外影响因子高的学术期刊;而另一方面,国内期刊要寻求好的发展,就必须要有好的学术论文做支撑。在当前的科研评价体系之下,这仿佛已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种现状给《中国科学》造成的打击是巨大的,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现状。”徐光宪说。
《中国科学B辑:化学》编辑部李战英告诉记者,尽管徐光宪对《中国科学》有着深厚的感情,但是出自公平公正的角度考虑,他自担任《中国科学B辑:化学》主编和《科学通报》副主编之后,很少将自己的学术论文投给这两份刊物。
不过,徐光宪早已开始思索如何将国内的优秀稿源再次吸引到《中国科学》上来。他曾向中国科学院提出建议,希望由中国科学院化学部来办《中国科学B辑:化学》,凡由化学部常委慎重推荐的高水平论文,应加“化学部常委推荐”的标注,同时发文给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等单位,在推荐院士或提职等学术评价时,对有这种标注的文章,应和影响因子很高的国际期刊同等看待。常委在慎重推荐时,也确实考虑到这些文章完全能够发表在影响因子很高的国际期刊上。这样做,可以启动良性循环。
“《中国科学》一定要有个开头,通过评审体系的改变,慢慢让国内科研人员再次把国内的学术期刊重视起来。”徐光宪说。
1997年,周光召呼吁老科学家多将自己的学术论文投向国内学术期刊。这一提法,徐光宪深表赞同,他逐步改变编委投稿影响公正性的看法,也逐步将自己的学术论文投在了《中国科学》上。
2007年,徐光宪就将自己的一篇重要学术论文《关于化学信息学的探索与思考》发表在《中国科学》上。在这篇文章中,徐光宪率先提出了化学进化论的观点。
“他主要是希望能支持一下《中国科学》的发展。”李战英说。
此外,徐光宪还建议,一些有影响的国内外科学家,可根据自己开展的工作写一些综述性文章投往国内学术期刊,以此支持国内学术期刊的发展。
2005年5月,周光召等10位正副主编建议“将‘两刊’放到学部平台上运作和管理”。《中国科学》与《科学通报》的改革开始启动。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批复了《关于〈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改革建议方案》。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将“两刊”放到学部平台上办,鼓励院士积极参与“两刊”的建设与发展,向“两刊”投稿或推荐稿件。今后,凡院士署名作者或署名推荐的学术论文,可以优先在“两刊”上发表,并免除发表费用。此外,2008年5月16日,院学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还向新当选的院士们发出了《关于请新当选院士向〈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投稿的通知》,2008年11月6日,第六届学部主席团第二次会议上,通过了“希望院士候选人的代表性工作有1~2篇发表在中国期刊上”的意见。
得知这些信息,徐光宪倍感欣慰:“《中国科学》在总主编朱作言院士的领导下进行的多种改革实际上是启动了良性循环。”徐光宪一再强调:“办好一份学术期刊,其重要性远大于开展一个‘973’项目,这也是我国学术地位提升的一种重要标志。”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