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人才发展专委会”)主办、北京工业大学承办、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协办的“高校青年教师发展与评价论坛”在北京工业大学顺利举办。论坛期间,围绕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与评价改革等话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李志民接受了人才发展专委会的现场采访。
人才评价改革应自上而下 顶层政策改革要先行
人才发展专委会:“破五唯、立新标”是当前教育与人才评价改革的重点,您认为,应当重点破除哪些不合理的评价机制,建立哪些新的评价标准?
李志民:2018年,国家正式提出“破四唯”,明确指出人才评价改革要建立分类评价机制,要开展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五元价值评价。文件正式下发后,尽管部分学校推行了一些新的评价方法,例如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教学指标等的权重,但多数学校还没有做到按岗分类评价。大部分学校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新的评价标准,直到今天仍然以传统的论文、奖项,职称“帽子”等来评价人才。
一方面,各大高校要切实落实中央精神,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校的分类评价标准。另一方面,我认为中央相关部门以及科技评价相关部门,一定要深入落实中央精神,而不是一味要求学校和师生们进行改革,真正应该改革的是政策制定者。
相关部门不能一边要求学校在人才评价中做到不“唯论文”,一边在硕士点、博士点以及各项经费、资源的审批中仍然以学校产出的论文为评价标准;也不能一边要求破除“唯帽子”“唯奖项”,一边给科研人员发“帽子”颁“奖项”,这是矛盾的。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改变了,学校和科研工作者才能随之改变。
人才评价改革并非一日之功 需要一步一脚印走稳走好
人才发展专委会:青年教师在教学改革、学科交叉、技术转化等方面的贡献难以被传统评价体系量化。高校应如何建立多维度的“贡献图谱”模型,将这些“隐形价值”转化为晋升和发展通道中的有效依据?
李志民:大家对改革的认知存在误区,不少人认为只要文件下发,人才评价机制体制的改革就能立竿见影,实际上这是长期发展的事情。以我多年的从业经验来看,国内的人才评价改革差不多实现了10年迈上一个台阶,整体上正在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虽然现在尚未完全实现“破四唯”,但我们能看到各大高校已经在职称评审的过程中增加了科技成果转化类教授,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当然,只有这些是不够的,学校还应加入教学评价等其他类型,例如根据优秀课件、教学效果、教学奖等评价教学型人才。
总而言之,评价改革是需要一步一步走的过程,并非一日之功,不能急于求成。
科研资源应更多向青年人才倾斜 避免按“帽子”分配
人才发展专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指出,要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您认为,针对高校青年教师而言,当下阻碍其“挑大梁”、“当主角”的主要障碍有哪些,针对这些障碍应当着重推进哪些方面的改革?
李志民:国内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资历越深,占用资源越多”的现象,给年轻人提供的发展空间较小。实际上,国家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青年基金项目扩大为A、B、C三类。
除了国家的支持,大学的管理者们要转变观念,一定要认识到支持青年教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达国家的一般做法是,一名人才在成为助理教授时,会获得学校大幅资源倾斜和支持;一旦人才升为副教授,来自学校的资源支持就会相应减少;当人才成为正教授时,学校将不会再给予资源支持,反而需要正教授反哺学校资源。但国内的情况恰恰相反,资源更多集中在大牌教授身上,甚至按“帽子”分配资源,这并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