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放疗科教授马骏:医生评价应充分考虑不同医院的实际情况,不搞一刀切
2021-04-28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马骏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放疗科教授

  鼻咽癌高发于中国,年新发病例数占全球的47%,防治形势严峻。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资助下,马骏教授率领的鼻咽癌研究团队取得突破性成果,其主导的“鼻咽癌精准诊疗方案的建立与应用”项目,将鼻咽癌早诊率提高了8.4%,将转移风险降低了57%,荣获2020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近15年全球通用的美国分期做了6项修订,其中4项采用了他们的成果。近20年世界权威的美国治疗指南仅做了2项修订,其中1项基于他们的研究。自2014年起,研究成果已在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301)等国内132家(包括港澳台)和国外19家(北美、欧洲等)知名医院推广应用,受益患者达4.5万例/年,确立了项目组在国内外鼻咽癌科研与临床诊疗中的主导地位。

  一、从医以来,我从未想过放弃

  Q1. 您是如何入坑医学专业的?为何会将自己的研究方向锁定在鼻咽癌的治疗上?背后有没有故事可以分享?

  马骏:34年前,有一位19岁的鼻咽癌患者从河南老家来广州看病,当时她已经是鼻咽癌中期,我们给她做了当时最好的治疗。她接受治疗后病情改善便出院了,回去以后经历了结婚生子。

  不幸的是,20年后,她的病复发了,又再一次找到我。她的父母为了照顾女儿,40多岁就提前退休了,用了近半辈子的时间陪女儿奔波看病。看到病人的疾苦不能得到解脱,对于我们医生来说是十分难过的。

  所以,我觉得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不断地完善治疗方案,才能够更好地减轻病人的痛苦,同时也能减轻其家人的痛苦。这促使我将研究方向锁定在鼻咽癌的治疗上,将攻克中国特色的鼻咽癌作为自己一生奋斗的目标。

  Q2. 您从事鼻咽癌治疗30多年,中途有没有想过放弃?是什么驱动您在这一领域深耕下去的?

  马骏:从医以来,我从未想过放弃,是“让患者接受更好、更合适的治疗”这个想法一直驱动着我在这个方向钻研下去。

  Q3.在过去,无论是新加坡、香港还是台湾的医生都比较迷信鼻咽癌低发区美国的治疗方案,而您却改写了这个美国标准。这期间您都遇到过哪些阻力?是如何克服的?

  马骏:对于中晚期鼻咽癌,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的治疗指南于1998年推荐的治疗方案是采用同期放疗和化疗的基础上,再给予3个疗程的辅助化疗,成为全世界的标准方案。但是我们团队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发现,病人接受辅助化疗时很痛苦,超过一半的病人做不完所有的辅助化疗。

  实际上,鼻咽癌在美国很少见,而在新加坡、香港和中国大陆很多,但无论是新加坡、香港还是台湾的医生,都比较迷信美国的治疗方案。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决心用科学的研究对这一方案进行检验。

  于是,从2006年起,我们团队牵头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等国内7家著名医院,开展了一项大型研究,结果发现辅助化疗不但没有效,反而严重增加了病人的痛苦。

  在论文投稿的时候,一共有7个专家评审,其中6个专家都持肯定态度,只有一个美国的专家意见很大,提了很多问题。但是,我们团队最终还是用研究的质量说服了专家,并将文章发表在国际权威的《柳叶刀:肿瘤学》杂志上。

  二、医生评价应充分考虑不同医院的实际情况,不搞一刀切

  Q4. 临床医生与高校普通科研工作者有很大区别,要面临科研与治病的双重压力,您是如何做到科研和临床都兼顾的?

  马骏:主要是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以及充分利用空余的时间。平日可以利用空余的时间浏览最新发表的文献以及学习国内外的治疗进展。多参加高级别的学术会议,有利于了解现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我们团队每两周都会进行一次会议,汇报科研的进展、讨论临床以及科研上遇到的问题,是一个互相学习和促进进步的高效时间。

  Q5.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您养成了哪些习惯?这些习惯又是如何帮助您科研的?有没有具体的事例可以分享?

  马骏: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我养成了勤思考、勤反问的习惯,这些习惯也帮助我想到一些值得研究的科研课题。在我们发现辅助化疗不能提高生存率后,我开始思考增加化疗的合适时机是什么?是否可以在放疗前就开始进行化疗?

  因此,在2011年,我们团队牵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等国内10家著名医院,开展了一项诱导化疗的大型研究,即在同期放化疗前增加化疗,结果发现诱导化疗疗效好,依从性也比较高。这一成果被2018年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治疗指南采纳,这个治疗方案也因此成为世界的标准治疗方案之一。

  Q6.论文是医生职称评审和聘任的重要指标。部分医生过于重视“发论文、搞科研”,忽视了普通临床工作和广大患者,也有部分医生选择论文造假。您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您认为医生评价体系该如何改善?

  马骏:我认为临床和科研是不能分离的,科研问题来源于临床,而科研结果又将服务于临床,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而对于论文造假这个问题,我认为是万万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做是对自己不负责、对其他医学工作者不负责以及对患者不负责的行为。

  在医生评价体系方面,我认为,应充分考虑不同医院的实际情况,不搞一刀切,对于教学医院,要强调以研促医,通过临床和转化研究来提高临床水平,攻克临床难题。而对于非教学医院,评价体系应该强调临床技能和社会服务。

  三、医生除了“治人治病”,还需要“治心”

  Q7. 您怎么理解科学家精神?在您看来,一位医学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核是什么?医学工作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

  马骏:我觉得科学家精神是一种无止境的探索精神。对于医学科学家精神来说,我觉得重要内核同样是一种无尽的探索精神,虽然医学学科已经设立多年,但我们现在了解到的仍然只是冰山一角,一直以来,是求知求解的渴望带领着我在肿瘤学的未知领域上进行探索。

  医学工作者在临床上应该具备扎实的临床实践能力,尽量提供更好更合适的医疗服务,除了“治人治病”以外,还需要“治心”,怀有一颗善良仁爱的心去对待患者,在科研上,医学工作者应秉持脚踏实地的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初心,因为科研学习和探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提出科学问题开始,需要一步步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经验。

  Q8.因为面临工作压力大、收益不匹配、医患矛盾等种种问题,医学成为了劝退专业。您如何看待这一下现象?对于投身于医学事业的年轻人,您有什么建议或者寄语吗?

  马骏:近年来,医学专业之所以被“劝退”,主要是由于外部的原因,比如,工作压力大、收益不匹配、医患矛盾等问题,但社会在发展,医改也在进行中,我相信在不断的反馈和改善后,有些问题可以得到逐步地缓解,在医患的沟通和交流上,双方都尝试在对方的角度多思考是解决医患矛盾的基础。

  随着社会更迭,不少专业的热度都出现过起伏,但医学专业的热度实际上从未消减过,主要是因为医生在普遍大众的心中仍是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以中山大学为例,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和经济管理类专业一样,录取分数是全校最高的。而且,选择医学更多是出于主观的内部的原因,治病救人、救死扶伤赋予个人独特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对于投身于医学事业的年轻人,我想跟你们说,欢迎你们进入医疗行业,在未来,你们即将接受生命的挑战,接受自我的挑战,希望你们能不忘初心,迎难而上,在医学领域中开拓一片新的天地。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