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校园动态

博学慎思 参天尽物-黑龙江大学

    2004-01-19

    信息化是高校管理的必由之路
          ——衣俊卿校长在东北地区网络教育技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一、建设历程

    1. 起步阶段

    1)将“抢抓机遇、分期投资”作为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的初期指导思想。

    随着Internet网络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快捷、高效的信息传输介质与交流手段,我们感觉到今后教育信息网络化水平的建设程度,直接决定着未来高等教育的水平;它将在今后的几十年里成为高水平现代化大学的重要标志。至1997年起,到2000年截止,我校先后投入经费近200万元,建设起黑龙江大学校园网雏形。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本着“分期投入、终身受益”的原则。每期的投入设备都经过充分的研究论证,全盘考虑,注重网络设备投入的可持续性和可扩展性。到目前截至,黑龙江大学校园联通宽带网中,依然有我校的前期投入设备在运转着。

    2)将“立足本校、培养队伍”作为教育信息化软件建设的战略决策。

    网络初俱规模以后,面临着教育信息化建设今后发展方向的抉择问题: 在校园网这个信息高速公路上做什么,除了使用INTERNET已提供的功能如EMAIL,FTP,3W等服务外还能做什么? 通过冷静的思考和科学的分析,我校确定了稳步发展网络硬件建设的同时,转入应用软件建设的战略决策。这是我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转折点,从根本上明确了一种认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网络硬件只是一个工作平台,为我校的信息化建设腾飞提供了的一条信息高速公路;只有建立起先进的信息化交通工具-网络应用软件,才可以实现教育向信息化的全面转型。

    同时,因各高校的管理模式与教学模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引进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学管理软件无法满足我校的实际需要。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因此决定了软件的建设也必须是一个产生、发展、完善的循环过程。这就要求有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研发队伍去不断开发、完善、维护我们的软件。

    高等教育信息化同时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从宏观角度看,它涉及到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领域;从微观来说,它包括高等院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这些方面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信息化蓝图。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在推进我校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实施了以下措施:

    ·信息化工程一把手负责制

    我们把的信息化建设定义为“一把手工程”:由一把手挂帅,具体领导开展信息化建设各方面的工作;同时各部门也采取部门领导负责制,专项课题专项推进。这几年的经验告诉我们:管理信息化不单单是软件的开发,而且还涉及到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方方面面的问题;是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的改变,要求决策者与执行者在思想上统一认识,转变观念,适应变化。

    ·软件开发方面注重开发、培养的双轨原则

    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在起步阶段就高度重视管理、科研队伍的培养建设。利用中青年技术人员开发能力强、思路敏捷、接受先进技术快的特点,大胆任用他们担任课题组长,从而在加快信息化的步伐的同时,培养出了一批技术能力强、业务过硬的信息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同时我们注意了课题的坚定、评审及研究论文的跟进。我们一期工程的8个课题,全部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鉴定。使得我们的开发人员在参与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仅完成开发任务、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技能,而且使自身的科研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我们始终有一个明确地认识:管理队伍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也直接决定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成败。自97年起,从internet网络的基本使用技能,到自主研发的软件的操作培训、推广应用,我们就不断的实施轮循的计算机技能培训;为转变观念、统一思想,98年起在全校范围内展开了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使得我们的管理队伍无论在管理理念和管理能力上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建立专项经费,以全面鼓励信息化立项与自主研发。

    我校从校领导到各级主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信息化软件的自主研发是我们校内研发人员的附加劳动,应付给相应的劳务资金。这样才能保证队伍的相对稳定和信息化建设的持续、稳定的发展。我校自1998年起,设立了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保证了开发经费的每年的持续性投入。几年来,平均每年我校的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达100余万元。经费的管理采用课题组长负责制。由课题组长按照不同的工作量,以劳务的形势,按月匹配给开发人员。保障了开发人员的积极性。同时每个课题匹配相应的资料费,为研发人员的研究、学习做好资金保证。

    通过以上机制,我们既开发了软件,还锻炼了队伍;同时对稳定开发队伍,不断提高管理、研发人员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参加我校信息化建设一期工程的所有开发人员无一调离黑大,依然奋战在信息化工作的第一线,成为了我校信息化建设的中流砥柱。人员队伍的稳定与不断成熟,为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发展阶段

    我校的信息化建设经历了几年的孕育建设,人员队伍与管理水平已经初具规模。大面积展开信息化建设的机会已经成熟。但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急需扩大我校的网络硬件建设规模,为我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工作搭构更大的舞台。我校抢抓机遇,决定网络建设实施跨越式发展。

    1)确立“外引资金,与电信级运营商合作建网”的联盟双赢战略。

    为扩大我校的网络硬件建设规模,2001年3月,我校与黑龙江省联通公司合作洽谈共建黑龙江大学数字宽带校园网络问题,经过2个月的努力,最终签署了《黑龙江大学与黑龙江省联通公司共建黑大校园宽带网建设与运营协议》。总投资量达5千余万元,这个协议的签署为学校的校园网建设揭开了崭新的一页,使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前了5~10年。黑大校园联通宽带网络采用的是世界先进的三层网络体系结构,设备全部采用我们国内自主研发的华为网络设备,该网络现已达到国内校园网络的领先水平。黑大校园联通宽带网络已成为华为公司的教育行业的样板展示工程。

    在各电信级运营商纷纷抢占高校网络市场的大背景下,我校经过反复论证、分析,选择与联通公司。其原因是与该公司的合作是多方位的、立体化的战略联盟伙伴关系,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三网建设的全面合作:在把联通宽带网络引入黑大的同时,还建立了联通有线电话网,扩大联通在我校的无线电话的合作业务。与联通公司三网业务的全面合作,既扩大了运营商的经营范围与经济效益,也同时为我校师生带来了更广泛的服务,实现了双赢的战略目的。

    2.网络建设投入的持续性:自2001年以来,联通公司对我校的网络建设一直没有停止过。初期协议的总投资额为3千6百万元,经过几年的发展与不断地加大投入力度,总投资额已达到5千余万元。这既加大了联通公司的收益范围,同时也为我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更大的展示舞台。

    3.网络管理的相对独立性:网络的维护与运营是由双方共同来管理的。用户的收费由联通公司来执行,我校为联通公司免费提供营业面积达400多平米的联通营业大厅,以便其开展全方位的业务;网络设备及线路的维护由我校网络中心全面负责,该网络所获利润的40%由黑大支配,用于设备及线路的维修维护。这样明确的合作分工既简化了管理,又节约了成本。同时我校信息化建设的内网资源面对黑大师生用户是免费开放的,只有访问internnet网络资源时,才需向联同公司交纳网络使用费。采用按时间、包月、包年多种收费模式,方便我校师生各种需求。

    2)全方位合作,建立面向未来的发展战略。

    在与联通公司家不断扩大网络合作范围的同时,我们不断开拓视野,拓展合作领域。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为联通公司建立了联通教育学院,为联通的企业运营输送大批管理与技术人才,对联通公司的人才培养、提高人员整体管理及业务水平有着深远的意义。

    ·联通在黑大设立联通奖学金,对我校品学兼优的特困生给与资金支持。

    如此合作模式,使得我校成为了联通的人才资源库和培养基地,对于联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我们正探讨在我校全面开展与联通的办公短信合作业务,在促进我校的信息化建设的同时,也会进一步增加了联通公司的业务收入。

    ·同时,以建网为契机,我校与深圳华为网络技术公司合作创立了中国首家华为网络学院,共同投资,建立了拥有华为先进设备的网络实验室。把先进的网络应用技术引入到我校的教学中,丰富了我校的创业、创新教育的手段。

    3、完善阶段

    网络建设的飞速发展对我校的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思考:随着我校近年来的跨越式发展,各方面改革工作的全面推进;学校的大面积扩招使得我校的师生规模不断扩大,对我们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全面实行学院制、学分制的教育管理模式使得管理信息化、教育教学信息化需求成爆炸式增长趋势。如何利用网络媒体,提高我校的管理效率、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手段、丰富教学管理模式是我们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我校从新规划了信息化软件发展蓝图,细化了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模式。

    1)加强宏观管理,信息建设组织化、机构化。

    为加强统一管理与宏观指导,2001年成立了黑龙江大学信息化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校领导挂帅,下设信息化管理办公室和信息化专家委员会。负责对信息化立项的审定、项目推进的监督与指导、项目的结题鉴定。同时各项目的资金管理采用依然是课题组长负责制。从而达到了职责、分工明确;有法可依、有制可寻。在黑龙江大学信息化管理委员会的领导组织下,平均每年的信息化开发经费持续投入100多万元、开发项目30多个。

    2)“管理自动化、教学网络化、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发展构想。

    对应我校的需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在黑龙江大学信息化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协调下,提出“管理自动化、教学网络化、信息资源数字化”三线并行推进的构想。

    ·成立专项课题组,建设二期黑龙江大学校园办公化系统。目前该系统已在我校正式运行,其技术与管理模式已达到国内领现水平。

    ·全面推进我校的教学网络化,建立黑龙江大学面向对象的教育教学网上一站式服务体系。以黑龙江大学教学在线为平台,设立――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下的教务管理系统、排课系统;学分制模式下的网络选课系统、考试安排系统、成绩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为开展校内网络教育的大型网络教学平台。

    ·成立几个专项课题组,建设我校的管理信息数据库。目前建立了含盖我校教师人事、教学、科研信息的黑龙江大学校级教师信息大数据库;包含来至80多个省/市的8万多校友纪录的黑龙江大学校友信息数据库。同时成立了领导决策辅助分析系统的研究组,为今后决策分析系统的建设打基础。

    3)“百花齐放,放水养鱼,培养队伍”的信息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双轨原则。

    因长期的培养与建设,我校拥有了一大批稳定的开发队伍,所以我校的信息化的开发工作本着立足校内,开发与培养的双轨原则;确定了“百花其放,放水养鱼,培养队伍”的建设方针。设立信息化建设专项开发资金,标准化校内项目招标与管理,鼓励校内师生参加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从而拉动我校信息化工程的信息资源与人才队伍的全面建设。

    二、建设现状

    黑龙江大学信息化建设一走过了7年的发展历程,它一直在圆我们黑大人的一个梦想:建立一个仓库,里面装满了所有我校的管理信息和教师的教学智慧,让所有的人都能够共享这笔财富。当这个资源宝库得到充分利用时,学校的每位师生都得以从中汲取经验,丰富教学知识和教学手段、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与建设中来。从而促使学校整体管理效率、教学质量产生飞跃。这个梦想我们已经初步实现。

    1、高素质的管理、科研人员队伍。

    ·专业化的信息化开发梯队的建立

    经过几年来的不断培养积累,我们现拥有了一支由中、青年骨干组成的50多人的信息化建设梯队,该梯队涵盖了管理、计算机、信息等学科领域。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其中有些人已获得了教授、副教授职称。大部分人员都经历了我校信息化工程从无到有的建设历程,现在依然在为我校的信息化建设默默的作着贡献。他们是我们黑大的一笔宝贵财富。

    ·通过人才交流与重新整合将部分技术人员向核心部门的管理岗位输送

    经过几年的粗旷式发展期,我们更加注重专项数据的建设,这是我们信息化建设的脉源。此项工作,需要技术人员更加深入了解专项工作的管理内容与管理理念,只有深入到实际工作中,才能更好地组织信息化的深入开发与推广工作。我们近几年来更大的成果是实现了我们的部分技术骨干向管理人才的转化,完成了人才二次整和。我们先后向校办、教务处、资产处等重要管理部门输送了一批技术人员,他们现在都工作在重要的管理岗位上,是我们今后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原动力。

    ·以信息员和教务员为主体的二级管理梯队

    经过几年的不断培养建设,我校为各部门配备了熟悉计算机各项技能的信息员。为配合学院制、学分制的管理网络化,我们在各学院成立了教务办公室,配备有计算机特长、熟练掌握教务教学管理手段的年轻教务员。这支管理队伍是我们信息化建设推进的基石。

    ·自顶向下的管理人员培训体系,使从校长到部门主管领导在内的每一个管理者都成为信息技术骨干。

    近几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培训力度,从计算机技能的地毯式扫盲,到信息化软件培训的领导负责制;从教务员的每学期的培养,到全校范围内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我们建立了一整套的自顶向下的培训体系。使得信息化理念深入人心,上下一盘棋。

    2、科学的管理模式

    ·我校的信息化工程是围绕一个基本点、三个中心的管理模式来开展的

    信息化管理委员会统筹规划,组织我校师生进行信息化的研发与项目管理;三各中心分别作为我校信息化建设的不同方向的支撑点。

    网络中心为我校的信息网络化提供线路保障和技术支持,使得我校的信息化高速公路保持畅通;

    计算中心为我校的网络化应用系统的运行提供终端服务,拥有1000多台计算机的开放式计算机房为师生提供上机服务,以保证信息化工作的最大受益面,如:我们每学期教务处组织的网络选课,计算中心就为没有计算机的学生提供免费的上机选课地点,选课期间平均每小时接待学生最高达800人次;同时每天晚上免费向学生开放,供学生进行网络学习使用。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做为我校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技术支持中心,每年承揽大量的CAI课件研发任务和网络课件的制作工作,为我校的网络化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和先进的现代化建学手段。

    ·专项数据的专项建设

    2001年由校长办公室全面负责我校的二期校园办公自动系统的开发与推进工作,现该系统已在我校全面运行,其功能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使得我校实现了全面的无纸化办公。它的建设在我校的信息化建设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得我校提前步入了电子政务时代。

    2003年成立教务处网络教学科,配合学分制的改革,着手建立黑龙江大学教务教学数据处理中心,全面推进我校的教务教学网络化工作的开展。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实现的排课、选课、课表、考表、成绩的网络化管理。初步建立了面向师生的教务教学网上一战式服务体系。

    3、优良的硬件环境

    通过与联通公司的双赢式战略合作,我们拥有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校园宽带网络。无论是覆盖面积,还是信息结点数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信息化硬件资产总额达到1.2亿余元,列表入下:

网络链路层数据布局严格遵循802.1q标准
级别
设备名称
数量
核心层
华为8850核心交换机
1台
华为8016核心交换机
2台
汇聚
华为3526F三层交换机
7台
北电1150三层交换机
2台
接入层
华为3026F交换机
6台
华为2403F交换机
400台
集线器
700台
线路
光缆
160条
终端
计算机
9100台
服务器
企业级服务器
30余台
合计
10408台

园区名称
楼宇数
信息点数
职工住宅区
30栋(2000余住户)
2000
老学生宿舍区
6栋(883房间)
1767
大学城宿舍区一期
9栋(1438房间)
2876
大学城宿舍区二期
6栋(2344房间)
4688
大学城宿舍区三期
7栋(2500房间)
5000
大学城宿舍区四期
6栋(2500房间)
5000
办公区
36栋(3000房间)
5000
公共教学区
计算中心大教室8间
1200
计算机学院大教室8间
500
各院系小教室10间
300
8个分区
楼宇100余栋,房间10000
28000余个

    4、全方位、密集型应用系统

    ·全方位的管理自动化系统

    我校的管理自动化系统涵盖了我校的办公、教务等各方面的工作:

    1.校园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了我校的信息发布与公文流转。

    2.面向师生的教务教学网上一站式服务体系:实现了学生的个人学籍信息、学分制选课资源、班级课表、教室课表、学生课表、学生考表、学生成绩单、评学评教;及教师的教师课表、学生点名册、教师考表、学生成绩录入的网络化管理。

    3.分制选课系统:支持并发5百人选课2万人三天可以完成选课任务。

    4.Elan电子商务网站:是全国首家由学生自主研发、管理的高校电子商务网站。

    下面是我们网站访问量的综合统计:

    ·多形式的网络教学平台

    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经过今年的全面改造,资源重新整合完善。包含了网络学堂、大外英语教学、it&at培训、阳光讲坛、创业教育、世纪大讲堂、华为网络学院、多媒体视频点播等几个栏目,有多个网络教学系统作支撑。课件总数量达到300门,还容纳教学影片1000余部,教学片、科普片、外文原声电影占到750余部。
其中专用网络课件135门,120门课程指定了专项的任课教师,纳入到学分制选课体系中,考试通过者,可获得2学分。

    现在我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数据总容量达到了1000多G。栏目总的访问量近60多万次,每天栏目的总访问量约1500次。现拥有用户数近2万余人。

    据不完全统计,网络教学平台选课人次最高达到12452人次,本年度有2600人通过网络考试,获得学分。本学期通过网络考试获得学分的学生为760人。

    ·海量数据资源

    黑龙江大学教师信息数据库
    数据量:339兆
    人事信息:2735人
    教学信息:21744条教师任课纪录及相关信息
    科研信息:项目2045 获奖 1640 
         成果 231+13857+10279=24367

    黑龙江大学校友信息数据库
    数据量:50兆
    信息量:来至70多个省市的8万校友纪录

    黑龙江大学学籍信息数据库
    2万余学生的学籍信息纪录

    三、建设目标

    1、以“一卡通”为契机,从建立规范入手,整合已有信息资源,建立面向未来的数字化校园。

    ·“一卡通”是整和校内的数据规范,数据库建设体系化的有效手段

    “一卡通”的建设,我们要首先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库体系结构。通过该机制的建立,可以使我校原有的信息系统以“一卡通”为链条很好的衔接起来,从而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卡通”的推进,同时也是各系统的数据库的信息的融合、贯通的过程,建立起来黑龙江大学分布式数据库机群,那将是我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我们已建立的基础信息数据库为“一卡通”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数据支撑。

    我们建立的教师信息数据库,学籍信息数据库等基础数据库,可以为我们的“一卡通”系统提供完备的基础数据。我们要以原有的数据为基础,建立统一的数据规范和数据规则。在此基础上,整合所有的信息资源,才会建立起真正的数字化校园。

    2、实施信息神经网络架构下的智能决策分析系统。

    具备了完整的数据库资源,以一卡通为数据链条,把各项数据有机的衔接起来,我们就具备了黑龙江大学的信息神经中枢。单有神经而无大脑的系统不可以称其为完备信息系统。我们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建立管理决策的算法模型,建立起我校的网络大脑,从而建立起完整的智能决策分析系统。为领导决策服务。

    四、信息化建设的几点体会

    我校的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历程,在参加、领导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对信息化建设有几点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高水平的信息化建设的管理、科研队伍是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基石。

    ·一把手负责制是信息化工程成败的关键。

    ·软、硬件建设要齐头并进,缺一不可。

    ·信息化建设是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决不能一蹴而就。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1994-2015 CERNIC,CERNET 京ICP备05078770 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