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教育部积极组织高校为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撑
2020-02-19 中国教育报
    原标题:科研攻关助力疫情防控阻击战——教育部积极组织高校为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撑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面前,教育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精神,按照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要求,组织高校迅速行动,发挥高校人才科技优势和多学科综合交叉优势,勇于担当作为,积极开展科研攻关,为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撑,为战“疫”持续注入高校科技力量。
  抓好顶层设计,引导高校加快疫情防治科研攻关
  2月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校新型冠状病毒防治科研攻关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充分发挥创新优势,立即行动,主动作为,加快开展科研攻关。一方面瞄准解决当前新型冠状病毒防治问题,围绕快速检测方法研制、疾病流行趋势预测、疫苗、抗体和临床药物筛选研发等问题,尽快产出实际有效的科研成果;一方面针对冠状病毒致病机理、传播力和传播机制等问题开展深入的基础研究,为冠状病毒长期防治提供科技支撑。
  各高校积极响应,全力投入科研攻关,已取得一批阶段性成果。快速检测应用防控一线,上海交通大学与企业合作开发的试剂盒成为我国法定机构批准的第一批新型冠状病毒PCR检测试剂盒之一,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采用新方法、新技术研发的检测产品,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并已投入临床一线试用。疫苗研发快速启动推进,厦门大学夏宁邵团队正在进行新冠病毒减毒活疫苗毒株构建,获得可诱导保护性免疫应答的候选新型冠状病毒重组病毒载体疫苗,有望在4月底完成候选疫苗的临床前研究并申报临床试验。药物筛选也取得阶段进展,发现了多种可能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效的药物,浙江大学李兰娟院士团队发现阿比朵尔和达芦那韦能显著抑制病毒复制,并已经在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中使用。防护消毒产品陆续推出,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自主移动消毒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已经在武汉等地抗疫一线进行临床应用,它们不仅工作效率更高,而且可以确保消毒的彻底性,降低医患交叉感染的风险。
  聚焦重大攻关,组织高校积极承担国家攻关项目
  在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的方阵中,国家攻关项目是主力军。作为国家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组成员单位,教育部组织高校积极承担国家任务,已经有16所高校参与了11个疫情防控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其中厦门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各牵头承担了一项攻关任务。
  同时,教育部组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等20余所高校,结合学校优势特色和疫情防控的科技攻关需求,凝练提出一批项目建议并主动布局。免疫与代谢前沿科学中心、合成生物学前沿科学中心、创新药物集成攻关大平台等重大平台也提出了建议方案并已经启动相关研究。
  整合多方资源,支持高校多渠道开展科研攻关
  在教育部的支持推动下,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利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双一流”建设经费等资源,开拓企业合作渠道,主动设立新型冠状病毒防控科技攻关应急专项,资助关键技术攻关和临床研究项目。
  清华大学发挥工科特长,突出医工结合,重点开展病毒快速检测与防护、药品筛选与研发等攻关,部分课题有望在1—2个月内产出实用成果。四川大学组织医、工、理、文等学科的相关力量,启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科研项目48项,其中省财政经费支持10项、自筹经费支持38项,已投入经费3000万元。浙江大学创新校企合作模式,联合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投入一亿元,成立浙江大学病毒感染性疾病防控专项基金,面向全国启动应急项目征集工作,共收到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项目申报600余项。
  “高校科研工作者要坚守科研初心,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在组织高校积极开展针对疫情防控的科研攻关的同时,教育部要求科研攻关要以防止疫情蔓延、有效治疗疾病为第一目标,尽快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控制疫情和战胜疾病中。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