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两会热议基础研究:“真”回去,“慢”下来!
2019-03-12 中国教育网 张伟静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大幅增长:从“十二五”初期2011年的411.8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118亿元,年均增长15.3%。2018年1月,《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发布实施,对新时代加强基础研究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对于基础研究,代表委员们有哪些新观点、新看法?一起来看看:

  一、基础研究,光“砸钱”还不够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黄力:

   

  如果没有科学的想法,给再多的钱,那又有什么用呢?基础研究,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可单纯地增加投入并不能“顺理成章”带来突破。基础研究更需要一个真正宽松、包容的环境,科学家们也需要保持一颗“天真的心”!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灿:

   

  或许不止一个人被树上落下的苹果砸中,但为何就出了一个牛顿?基础研究,其实需要保持一颗质朴的心,就像小孩子一样充满好奇和天真,甚至要有点“呆”。

  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和对基础研究的态度出现了偏差。随着科研经费的增加,现在基础研究的科研条件大大改观,给科研人员的奖励和荣誉称号也越来越多,可“基础研究成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现在的科研评价体系和管理方式,让很多年轻的学者热衷于发论文,评职称、“戴帽子”,偏偏忘记了科学研究的最本真。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所长王玉鹏:

   

  单纯的经费增加无助于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上世纪,科研经费远没有现在充裕,可那时我们也做出了像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BBO、LBO非线性光学晶体等重要成果,当时在国际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现在,我们的经费量大幅提升,奖励额度也大幅上涨,但我们学科里头又有多少超越了这些的工作?

  基础研究要从源头上减少各种不必要的评比和考核指标,创造一个让科学家安心工作、专心科研的宽松环境。

  二、给基础研究“十年磨一剑”的机会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生命科学研究部主任何建华:

   

  现在重大问题很多,但大家不敢去碰。申请课题时,更愿意去找热点,因为热度高的领域,更容易发文章。

  一个研究问题做了几年,文章发表情况不是太好,科研人员自己还想坚持,但是“有意愿、没条件”。现行评价体系下,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机构,都重论文数量与文章影响因子等定量考核指标,而且考核频繁、周期短,恨不得一年就出成果。大家都想着要“快”,谁快,谁就能得到更多支持,在科技竞争中占据优势,这就是“快鱼吃慢鱼”。要是好几年不出成果,科研人员就没了经费,课题不得不停下,在机构里甚至还可能被末位淘汰。

  我国基础研究的现状是:研究队伍庞大、经费投入不少、论文发表很多,但重大原始创新很少。真正的原始创新研究,那些带有很大不确定性的探索研究,鲜有人愿意问津、敢于问津,也难以得到科研机构和科研管理部门的持续支持。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和科研管理部门或被动或主动地卷入追求数量与追求速度的迷思中,我国整个基础研究体系还处于一种急功近利的氛围之中。

  基础研究要走到前沿,需要一批队伍攀登科学险峰,而这批队伍,也需要稳定的补给来“保驾护航”,宏观政策应该进行调整,营造能使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敢于“十年磨一剑”的科研氛围。

  三、鼓励多元资本进入基础研究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

   

  我在媒体上看到一份建议,应鼓励多元资本进入基础研究领域,我非常认可。

  希望社会资本,包括企业资本在内进入基础研究时,政府能给予一定鼓励。比如,企业进入基础研究的这部分资金是不是能够在税收上予以减免。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篇文章,说“爱因斯坦和玻尔之后再无天才”,称现在有很多应用都是在对以前基础研究突破的集成上开展起来的,形成了“信息化爆炸的假象”。这个观点实际上反映出的就是当前基础研究领域亟待原创性突破。

  希望通过会议期间的讨论,能够碰撞出好办法、好机制,真正借助中国社会发展起来的新兴力量,好好发展基础研究。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

   

  没有基础核心技术,还是相当危险。即使我们的应用再多,那也只是沙滩上的高楼,不牢靠。

  有关部门可以积极研究并加快出台具体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基础科学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

  (本文根据科技日报、光明日报、科学网综合整理)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