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本-硕-博贯通成高校人才选拔培养新趋势
2021-07-30 高校科技进展综合整理

  7月28日下午,清华大学召开了研究生教育改革推进会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一周年座谈会。会上,清华校长邱勇强调,要牢牢抓住全校师生在研究生教育改革大会前后形成的几方面共识,要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推动本研、本博贯通,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报考、招生人数不断增多,各高校本-硕-博贯通培养的探索力度也随之加大。

  一、贯通本-硕-博,旨在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本-硕-博贯通式招生培养是衔接本科教育阶段,贯通硕士和博士培养阶段的学术型人才招生培养模式。总的来看,目前高校本-硕-博贯通招生培养的方案主要有本硕贯通,本博贯通、硕博贯通等。各高校对其招生和培养方案的探索已久。

  以往,学生完成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3个阶段教育,通常需要10至11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打通本-硕-博3个培养阶段,统筹安排本科、硕士和博士培养阶段,对人才培养内容进一步整合优化,避免了本-硕-博3个阶段部分培养环节的重复,减少了学生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这个过渡过程中因毕业、找工作、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等花费的大量时间,从而有效缩短了人才培养的周期。

  清华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负责人曾表示,打通本-硕-博培养阶段,其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在探索本-硕-博贯通培养的过程中,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对本-硕-博3个阶段培养课程的整合。培养课程的整合让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3个阶段的课程设置更具层次。在过往的培养过程中,很多学生本科阶段的一些课程并没有拉开层次,导致他们在博士阶段又要重新学习一遍这些课程。而在本-硕-博贯通培养方案探索过程中,我们通过加强课程衔接,推进学分互认转换,完善弹性学制等,让培养过程不断得到优化和整合,这些都大大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效率,缩短了人才培养的周期。”

  二、强基计划中,贯通培养是新亮点

  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强基计划应运而生。强基计划作为高校基础学科招生改革的特殊探索,各高校在培养方案上也积极探索强基计划与本-硕-博贯通培养之间的特色。

  在探索复合型、国际化育人新模式方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2021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中明确提出,将对强基计划学生实行本研衔接教育模式,学生达到培养标准即可获得保研资格。学生在研究生期间既可以选择继续在原学科深造,也可以选择进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相关学科交叉培养。

  北京理工大学的2021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同样明确提出,针对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硕博阶段既可在本学科深造,也可学科交叉培养。此外,学校还为强基计划学生开辟多样化国际交流通道,进行国际联合培养,并建立各类奖学金等激励机制。

  在本-硕-博衔接培养模式方面,中国农业大学的2021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中就提出本硕博衔接“3+5”培养模式,以强基计划为载体,实施学分制、导师制。上海交通大学2021年强基计划招生新增“4+4”培养模式,通过打造“4+4”或“4+5(含海外)”的本博贯通培养模式,鼓励优秀本科生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

  在分流机制方面,北京理工大学2021年强基计划培养方案明确本-硕-博衔接培养,本科期间实施科学化、多阶段的动态分流补入机制。中国农业大学的2021年强基计划本硕博衔接“3+5”培养模式中,将实施动态进出机制,学校将对强基计划学生实行动态考核;本科阶段考核不通过的学生将分流至其他专业继续完成本科培养,研究生阶段考核不通过的学生将转入硕士培养模式。

  三、优势毋庸置疑,落实却很复杂

  可以说,“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是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一项重大举措。该培养模式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平台,既符合现代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及科学研究时效性的要求,又有利于学校人才培养方式的多层次、多元化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方面,该培养机制可为优秀学生创造缩短获取博士学位周期的机会;能保持科学研究的连续性,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同时也为学生尽早确定事业规划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该机制相对弹性的学习时间安排,有利于交叉学科和跨学科人才的培养,为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本硕博贯通培养”的优势毋庸置疑,但要全面落实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很多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及教学计划、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的调整等等;如,科学设置教学课程、合理规划课程衔接内容、明确教学课程层次;推动跨学科课程共建,推进课程资源共享;制订适应贯通培养的奖学金评定体系等。

  而针对“本硕博贯通培养”的学生应进行精英式教育,学习的研究生课程应该有一定专业深度,能与将来所从事的科研工作有效衔接。因此某些现在开设的研究生课程需要在诸多方面做出调整,以适应“本硕博贯通培养”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