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为了大地的丰收 江南大学送科技下乡代代相传
2009-06-17 科技日报 过国忠 侯杰

  5月17日,星期日。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夏文水教授,冒着初夏的炎热,坐车近2个小时,又一次来到江苏扬州宝应县。

  宝应县是个农业大县,农民的收入基本上靠田里的出产。在农民的眼里,夏文水可是个“财神爷”。

  “10多年来,他每年都要来这里好多次。我们称他‘财神爷’,可不是随便叫叫的,是他将素有“莲藕之乡”之称的宝应水塘中一根根莲藕,变成了一罐罐美味的饮料和方便即食食品,使宝应莲藕走出了国门。在日本,70%的莲藕产品都是宝应生产的。莲藕,已成为我们主要的农业特色产业。最近,他又来帮我们开展莲藕废弃物的增值综合利用研究。”县里熟悉夏文水的一位地方农业技术人员说。

  其实,在江南大学,类似夏文水这样的教授并不少见,早已形成了一个“科技为农服务”的大团队,多年来,他们把新的技术、成果、信息,送到农民手里,让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近年来,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江南大学坚持“服务国计民生”的办学宗旨,大力倡导“教师学以致用,用以富民”。目前,食品科学、生物工程等为依托形成的农产品加工学科群在国内具有较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汇聚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和资源,成为农业部“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

  5年来,江南大学仅在涉农领域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奖励59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及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26项。

  送科技下乡,是江南大学代代相传下来的好传统。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大批专家深入全国各地农村和食品企业调研,了解农业生产现状、农民和企业的需求,发挥农产品加工科研优势,帮助大家“排忧解难。”

  据江南大学科研处统计,近5年,共组织教授、专家等科技人员300多人次,走访30多个地区,签订400多个科技合作协议,协议金额达近亿元,涉及项目投资近20亿元,产生经济收益超亿元。同时,学校与地方政府及企业积极合作,先后在江苏张家港、河南漯河等地设立研究基地,与金健米业、光明乳业等50多家企业共建了产学研联合研发中心。今年以来,仅该校食品学院的130多名教师,就承担着大大小小250多项农业科技项目。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村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是我校的重点,更是肩负的一个责任。”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副理事长、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江南大学校长陈坚说。

  江南大学发明的“短梗霉多糖新型银杏生物保鲜剂技术、淀粉浆料纳米改性剂的技术、大豆蛋白质高效酶解关键技术、牛蒡功能性成分深加工”等新技术,都已在各地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与应用。

  “玉米淀粉糖、系列变性淀粉与多元醇开发与产业化示范”项目,是江南大学与吉林省轻工业设计研究院等6家联合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3年协作攻关中,突破了多项变性淀粉生产及应用难题,成功开发出90型高果糖浆、结晶果糖、全糖粉、糖醇等新产品;开发了淀粉质明胶、慢消化淀粉、低污染复合变性硬脂酸淀粉酯、淀粉质能量胶、麦芽糖基分枝环糊精等系列变性淀粉产品及其生产技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就与地方企业合作,先后在长春大成集团建成年产3000吨结晶果糖、年产1万吨湿法变性淀粉生产线,在山东诸城兴贸玉米开发有限公司建成年产1万吨湿法变性淀粉生产线上、年产2万吨干法变性淀粉生产线等示范生产线。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经济效益6亿元。

  为了大地的丰收。江大人带着一份责任,带着一份激情,无数次地步入寻常农家田头,为农民带去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拓展了农民的致富渠道,创造了百姓的幸福生活。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