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岛值得关注,也值得学习
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的核泄漏,使大地震和强海啸造成的灾难雪上加霜,也引起了人们对核电站安全的关注、担心和诸多议论。作为日本的近邻且正在积极发展核电的中国,自然格外关心,并应仔细研究,吸取必要的经验教训。
世界核电发展50多年,目前有四百多核电机组在运行。在发生过的几次“核事件”中,有三次属于“核事故”:美国1979年的三里岛和这次的福岛属于五级,而最严重的是1986年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大爆炸,这次灾难属最高级别—七级,这次事故是由完全可以避免的低级错误造成的,设计就有先天的缺陷:没有安全壳。福岛核电站建于四十年前,选用“沸水堆”,属于二代反应堆初期的水平。核电站的设计是有相当高的抗震标准的,但对如此高的海啸预料不够,在这次9级地震且复合强海啸冲击的情况下,反应堆的几层护罩虽有损坏,却还能基本保存下来,使有限的核泄漏仅影响局限的范围,已是很不容易了。但,根据核电必须“确保安全”的原则,仍有不少值得吸取的经验教训。例如:1.核电站不宜在地震带上选址;2.核电站设计的安全标准要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天然和人为的事故情景;3.在出现意外事故的情况下,不仅要确保自动停堆,而且要确保致冷手段的有效性;4.乏燃料池的冷却水在事故情况下未能确保,也是必须改进的;5.在发生超过设计标准的事故情况下,应有有效的应急预案,使后果可控;等等。相信从事核电站设计、建设和管理的专家们会有深入细致的研究总结,从中得到启示,把这次事故当成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不必因这次事故“谈核色变”,福岛核事故造成的损失,将由核电技术和管理的进步来补偿。
核能的发现和利用是二十世纪人类最重大的科学技术成就之一
二十世纪初叶,是物理学取得革命性发现的年代。人们认识了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认识了重核裂变、轻核聚变的规律,认识了质—能关系等。关于核裂变的首篇论文,发表于1939年,在二次大战的时代背景下,这个基础研究的重大发现,首先被用于军事目的。六年之后,就试爆了世界第一颗原子弹,以后又成功了氢弹,出现了几个核大国,这是核科学技术的惊世之作。
核能的和平利用,是理智人类的正确选择。核电站、核动力相继问世,核电成了人类拥有的一种新型洁净能源,核电是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杰出典型,是一种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以历史眼光来看,像任何工程科技领域的创新一样,核电的发展也有一个发育成熟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路轻松。航空、航天的先行者,有人为成功献出了生命;驯服核能,使之变成人类的驯服工具,也不免付出代价和牺牲。当然,核电毕竟有它的特点,一旦出现事故,其后果具有扩散性和后效性,因此要格外慎之又慎,安全应该是发展核电的前提和最高原则,也是核电文化的核心。
应该说明,核电站不可能发生原子弹那样的核爆炸,这不仅是因为二者使用的核材料的级别不同,更重要的是物理设计原理完全不同。原子弹是通过特殊的物理设计,创造条件使武器级核燃料达到高超临界,实现核爆炸的,核反应堆不存在这种特殊造就的条件。这次福岛核电站出现的不是核爆炸,而是氢气爆炸和冷却系统一度失效,从而造成了一定量的核泄漏。当然,这样的事故也是应当避免的。
我国目前运行中的核电站,选用的是压水堆型,技术水平属二代改进型,安全性高于福岛核电站。压水堆具有三道安全屏障:燃料包壳、反应堆压力边界或称压力容器;最后一道是反应堆安全壳。能有效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此外,目前在建的核电站,有几处是第三代核电技术,安全性更高。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