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药材被视为古代中医辨别优质中药材的独具特色的标准,也是我国中药行业一个约定俗成的中药质量概念。日前在北京举行的以“道地药材品质特征及其成因的系统研究”为主题的第390次香山科学会议上,与会专家指出,道地药材形成机理复杂,鉴别困难,长期以来其鉴别均依靠经验,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方法加强道地药材研究是实现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力科技保证。
独特的优良品质
道地药材就是指在某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且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至于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为世所公认而久负盛名者。
会议执行主席、中国中医科学院王永炎院士作了题为《道地药材在中医药发展中的地位及存在问题》的主题评述报告。会议执行主席、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研究员介绍,道地药材在中药中用量最大,经济价值最高。常用的500种中药材中,道地药材约占200种,其用量占中药材总用量的80%。
道地药材历史悠久,这一概念可追溯到公元2世纪的《神农本草经》,书中记载:“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南朝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中明确了道地药材的优质性,认为“诸药所生,皆有境界”。道地药材一词首次出现在明《牡丹亭·诇药》(1598年)中——“好道地药材”。到了宋代已形成了一批著名的栽培道地药材的地区;明、清时期药材贸易繁盛促进了道地药材的发展 。
特定的地域、品质的优良和确切的疗效使道地药材成为中医药的精髓。黄璐琦介绍说,道地药材具有以下的公认属性:具有特定的质量标准及优良的临床疗效,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其中特定的质量标准和优良的临床疗效,体现了道地药材的最重要的价值。专家分析认为,道地药材正是因为具有独特的化学物质基础,才产生了有别于种内其他居群中药材的化学型,并在临床上呈现良好疗效。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在化学成分上的差别可能不是某个或某几个成分的有或无,而是某些组分的特定含量或配比的改变。
会议执行主席、南京中医药大学段金廒教授认为,道地药材不仅是药材生产的地理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质量概念、经济概念和文化概念,具有自然和人文的双重属性。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