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哥本哈根只是一个逗号
2010-02-03 科学时报 计红梅

中国能源研究战略科学家、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作为总理顾问团成员参加了去年底哥本哈根大会。

  “大论坛、大集市、大战场”。2月2日,曾作为总理顾问团成员参加去年年底哥本哈根大会的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谈起此次大会留给他的印象时,仍旧兴奋不已。

  这位中国能源研究的战略科学家,在哥本哈根大会期间发表了《主动承诺降低碳强度,中国须作出非凡努力》的演讲,受到各界好评,并引起强烈反响。

  在哥本哈根大会结束后,围绕此次大会展开的后续讨论一直如火如荼。对于各国首脑、中外媒体和科技界专家们所发表的种种观点,杜祥琬的看法是:“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也可以说是莫衷一是。”

  “哥本哈根只是一个逗号,中国练好内功是根本。”对于中国未来的低碳能源战略,杜祥琬有自己的看法。

  博弈的焦点:

  “捆绑”与“反捆绑”

  “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的原则,发达国家2020年减排目标、全球减排的长期目标和发展中国家主动承担的责任,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这4点是哥本哈根大会关注的焦点。”杜祥琬认为,如果以此来加以衡量,这次大会可以说是基本成功的。会议的结果坚持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的已有内容,明确了气候变化不超2度的控制目标和工作方向,坚持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多方参与的谈判格局。而且,《哥本哈根协议》也表达了各方共同应对的积极意愿。

  “不过,这次大会透露出的一个重要信息是,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了一个长期的、新的斗争领域。”杜祥琬告诉记者,目前争议的焦点是如何厘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在发达国家企图逃避责任,并制约发展中国家发展这一背景下,“捆绑”与反“捆绑”成为政治博弈、经济竞争的新焦点。与此同时,我国的压力会进一步增大,“责任论”、“威胁论”会抬头。

  一系列的数据表明,从18世纪工业革命到1950年,在人类化石能源CO2总排放中,发达国家占95%;1950年到2000年间,发达国家仍占77%;今天,占世界人口22%的发达国家还在消耗70%的全球能源。即便是按照现在的承诺,2050年前美国人均排放仍是发展中国家的2.3~5.4倍。在这样的事实面前,发达国家却要发展中国家承担过多的减排责任。对此,杜祥琬用一个形象的比喻给予了反驳:“用柴火取暖做饭的农妇怎能和资本家‘责任共担’?”

  “哥本哈根只是一个逗号,中国练好内功是根本。”杜祥琬告诉记者,我国在维护发展权的同时,主动作出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承诺,不仅是展现负责任的大国态度,更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真正走科学发展之路的内在需求。其中,核心的内涵就是“绿色、低碳的中国能源发展战略”。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