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北大学者质疑IPCC:气候非变暖而是进入暖期
2010-04-09 科学时报 张巧玲

  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气候大会期间,爆发了使全球科技界都格外震惊的“气候门事件”。事件中,一些被泄露的邮件揭露了负责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编写的资料集中单位英国东英吉利大学Jones教授的小组,在汇总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材料时,将一些凡是不利于气候变暖的材料都扣压下来。事后,IPCC的科学公信力及关于全球变暖结论的真实性开始受到质疑,许多科学家针对气候变暖等问题展开了更为科学的研究。

  近日,北京大学数字地球工作室教授承继成、李琦等发布了一份关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争论的报告,用翔实的科学数据对IPCC报告的科学性提出了质疑。

  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承继成和李琦介绍:IPCC的4份评估报告已成为目前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行动的理论基础。然而,他们经过系统、科学的研究却发现,IPCC报告中关于CO2的排放导致气候变暖,及目前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由全球气候变暖所致等结论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

  “考虑到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之后,气候变化议题在国内外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国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与碳排放,事关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国际地位的稳步提升及中华民族的复兴进程,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尚未定论,中国学者需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承继成和李琦表示。

  气候不是变暖而是进入暖期

  IPCC及其支持者认为,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异常的“曲棍球杆式”上升。他们甚至给出了气温上升的具体数据:如果不控制CO2排放,到2100年时,全球年平均气温将在现水平(14℃)的基础上再上升2℃。

  “IPCC只考虑了近百年的全球变化,这是不全面的。”承继成说,IPCC的报告没有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模式及其特征进行讨论,因此对全球气候变化缺乏总体概念和全局认识。

  承继成解释说,地球气候变化主要是指气温变化,有仪器测量与记录的气温变化数据还不足200年历史,而且气象台站能测到的资料的覆盖面积还不到全球陆地面积的20%。地球的历史已长达46亿年,而有据可查的气候变化历史最长也只有6亿年,主要是根据沉积地层的性质,生物化石,植物孢子花粉、树木、石笋、珊瑚、贝壳的年轮及稳定同位素等综合分析所得的间接数据,以及根据近万年来的考古、千年来的文字描述数据推算出来的,虽然不够精确,但这是唯一的可信数据。

  “如果只进行天气预报,就不一定需掌握全球气候的模式,要进行10年、50年或10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研究,就必须有较长时间尺度的数据,因为气候变化具有不同时间尺度的波动性、周期性和不确定性特征。”承继成说。

  在有据可查的气候变化的6亿年历史中,从地质时代的震旦纪末期、寒武纪直到现在,地球经历了3次大冰期。其中,寒冷的大冰期仅占10%,而炎热的大间冰期占90%,所以地球的气候以炎热为主。而每次大冰期和大间冰期期间,都存在小的气候波动变化。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根据历史及考古资料分析也指出,在5000年间,我国的气候变化经历了4个“暖期”和4个“冷期”。

  承继成认为,近百年来的全球气温变化只有北半球陆地呈明显的波动式上升趋势,而低纬度地区、南纬地区的气温仅呈轻微的波动式上升势态。如果从全球海陆年平均温度、气象卫星对地球观测的气温和高空气温来看也都是平稳的,微有波动式的上升势态,并没有IPCC说得那么严重。

  李琦进一步指出:“IPCC采用的数据有误差,他们采用了一些受‘城市热岛’影响但未经校正的数据。这些模型输入数据的误差,可以导致最终模型输出的结果远离事实真相。”

  李琦介绍,近代气候正经历着小冰期之后的“20世纪暖期”时期,而且目前的最高气温,即使如IPCC预测到2100年时气温将达到16℃水平,也没有超过罗马暖期、中世纪暖期或我国仰韶文化、殷墟文化时期的气温水平,那时的平均气温约为16℃~17℃。

  “现代的气温上升属于正常波动范围,简单表述成‘气候变暖’是不准确的。”李琦认为。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