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问卷调查
[袁振国]今天我们开一个专题座谈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工作启动以来,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反映。为了做好这个《规划纲要》的制定工作,规划纲要小组工作办公室采取了问计于民的重大举措,今年第一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社会反响非常热烈,也非常强烈,有很多很好的建议和意见。到2月6日的时候,根据前一段工作情况,又第二次进行了整理,把方方面面的问题凝聚成四个方面、二十个专题,公布了之后,得到了社会更多的反映,无论是从电子媒体还是从传统的纸质信件情况来看,每天都有大量的信件在电子信箱等等渠道里面来反映出来。这里面有三个问题始终是高居前位,一个是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一个是高中文理分科,第三就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关于如何进一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今天我们特别邀请了网友同志们,对这个方面有很多很好的意见和想法的同志,还有一些专家。
先介绍一下出席的专家、网友和管理司局的负责同志。郭振有同志,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鲍东明同志,中国教育学副总编;吴颖慧同志,北京市海淀区教科所所长;李少毅同志,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语文室主任;邢筱萍同志,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中学校长;陈志文同志,中国教育在线;于岚同志,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我们在座的司局长有国家教育部督导办公室主任高洪同志,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续梅同志,教育部基础一司副司长杨念鲁同志,教育部基础二司课程处调研员沈白榆同志,还有有关媒体、网络的同志们,感谢大家的到来。我知道大家对这个问题都有很多的话要说,很多同志有很多的想法,我们今天的时间也非常紧张,所以请大家踊跃发言。
[李少毅]关于中小学减负问题,旧话重提,有它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000年2月1日,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发表以后,当时有显著的成果,学生减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事隔八年,可能这个问题又有了较大幅度的反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有社会的问题、体制的问题、评价的问题、考试的问题、升学压力等方面的问题,但是根子可能是体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学校。校长的办学理念、教师的思想能力和学生的能力差异。校长的办学理念,更多的是行政的理念和评价,体现在校长的办学理念方面。如果是以分数为中心和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是不一样的。有道是,上有所好,下有甚言。如果像以分数为中心,就会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游戏,课表搞两套,一套按照部颁标准编排,应付检查,一套按学校规定编排,实际操作。这个现象应该说是比较多的。一般来说,部颁的标准计划,每个学生每天不能超过七课时,还包括了体音美,但现在实际上一般都超过了。中、高考科目,课时都有所增加,尤其是英语、数理化科目,加得更多,一般七节课,也就九节,一天九节课并不稀奇,年级越高,超得越高,体音美、劳技等课常常被挤占,老师也叫苦不迭。
教师的教学思想与能力,教师如果思想端正、教学功底深厚、教学能力强,必然在教学中自然、自觉渗透新课程理念,处处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科学地设计教育学,根据学生的实际差异布置作业,学生的课业负担自然就不重了。如果教师的教育思想不端正,教学能力有问题,当然有些可能是不得已,有的领导办学思想就有问题,胳膊拧不过大腿,学生就惨了,处处以分数为中心,还没有教就想着考,把课文肢解成试题,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现在在北京,据我了解,初中、高中的月考,首先要命题,占据的时间是很多的,全国其他的地方就不用说了。这样学生就陷入了题海,负担怎么能不重?还有一种情况,年轻的教师没有什么教学经验,想出成绩,学生陷入题海,拼命发试题,也不加选择。我最近调研了解一些情况,很有意思,小学的语文教师,为了应付考试,教写作套路化、模式化的新八股。一人一事一思想,最后好象一人有一事,写一件事,写笑容,写什么思想,一事一人一品质,怎么写事,规定你怎么写,考前还要求学生背诵各四篇,否则得不到高分。这样一来,什么教规律、教方法、观察、思考、表达全部抛到了脑后。我们怎么样尊重教育规律,让学生根本的东西,观察、思考、表达,这些本质的东西,让学生记一个套路,把形式与内容颠倒了。
再一个是对课改的疑虑。记得课改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到海南、宁夏等地去考察,他们负担重了,不知道怎么考,现在还是如此。上次在北京一所中学开了一个座谈会,使用两个版本的教材,这么一个学校负担能不重吗?真正要理解课改理念,要让我们的老师,我们的领导认为课改怎么改,怎么考。
负担轻重,老师科学的布置,以语文学科为例,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课文,一次来背,肯定负担就重了,如果分散了积累,就轻松了。所以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很重要的。
学生的能力差异也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力差异,二是个人感受,三是外界影响。比如说网吧,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众所周知,学生的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哪怕都考进四中、人大附中的都有差异的,这个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以什么样的学生为参照,布置作业。同样的情况,如果以中等生为参照布置的作业,中等生觉得合适,尖子生觉得吃不饱,学困生可能就觉得难了。如果是好教师就不存在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