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纪事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③

引子:学院路的前世今生
打开北京的地图,有一条南北主干路——学院路。北起六道口,南到西直门。
与北京城上千条充满沧桑的街巷胡同不同,学院路的历史极短:1952年开工建设,1954年正式通车。当年通过学院路的31路公交车,每到周日总是坐满年轻的学子,欢歌笑语,一路飞驰。道路两侧,除去学院占地外,满目都是绿油油的农田。
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建国伊始,百废待兴,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高等教育和高等院校的建设。在当时“学习苏联”的热潮中,1952年进行了全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工作,将全国高等院校除留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十几所综合大学外,按专业设置拆拼重新组合成立各科专业学院,以航空、地质、矿业、石油、钢铁等为主的“八大学院”应运而生,并声名远播。
在这种形势下,在北京西北郊建设“学院区”集中建立了第一批高等学府,并于1952年暑期正式招生开学。随着“八大学院”的兴建,北京市在学院区修建了学院路,马路西侧从南到北依次是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和北京矿业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林学院(北京林业大学),马路东侧依次是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校址已迁往昌平区,原址现为中国石油勘探研究院)和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
就是在这条新建的学院路上,新中国开始为自己的高等教育着色;就是在那个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年代,一批又一批青年大学生投身艰苦行业,奔赴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洪流之中……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高等教育要为新中国经济建设服务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终于有机会按照自己所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来建设自己的国家了。然而,新中国的建设百废待兴。1949年,北京街头的汽车没有一辆是中国产的,全国的原油产量只有12万吨,人均国民收入只有当时亚洲国家平均值的三分之二。
面对新中国当时的工业现状,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没有现代工业的国家是永远强大不起来的。因此,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当时的设想是:共和国成立后,首要任务是“迅速地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开始大规模的国家工业化建设,使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为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事业也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阶段。教育战线内部头绪纷繁,百端待理,今后的中国的教育将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思路和规划。
解放初期,当时全国大学生总人数只有11.7万,分布在211所高校中,平均每校学生只有550人,研究生全国总人数只有629人。高校类型结构不合理,高等工业学校和工业专科学校只有33所,高等师范学校只有12所。高等教育的布局也很不合理,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内地省市高校很少,内蒙古、青海、西藏、宁夏等省区没有一所大学,山西、河南也只有1到2所。
“在200多所高校中,专业设置重文轻工,高校培养的工科人才十分有限。当时清华大学最热门的学科是西语系和经济系,工科仅是培养维修和使用外国进口设备的人才。”教育部原部长何东昌回忆说。
1950年6月1日至9日,成立仅仅7个月的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讨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建设方向。会议指出,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经济建设服务”,明确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统一地进行院系调整。同时,教育改革要学习苏联的思路也在这次会议上被确定了下来。
由于缺少搞建设的经验,因此当时非常倚重苏联专家。在教育战线,大批苏联专家担任各个高校的顾问,并从事着学校具体的教学工作及有关研究工作。至1952年年底,最早一批的苏联专家187人来到中国,其中有98人被聘为大学顾问。截止到1958年,中国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先后聘请了794名专家,担任顾问或指导教学、科研工作。其中理工科专家共484人,占65%。而中国派往苏联的留学生和进修教师亦高达9106人。一夜之间,大学校园里,“哈拉绍(你好)”成了最流行的语言,“列宁装”成为学生衣着打扮的时尚,《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是校园舞会上最熟悉的旋律……
教育部规定,从1952年秋季起,大学从一年级起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按照苏联模式设置专业、设置教研室,组织编译苏联教材。从1952年至1956年年底,全国共出版了苏联高等学校教材译本1393种。学制也学习苏联,由传统的4年延长为5年。大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环节,也按照苏联经验分为讲授、课堂讨论、习题、答疑、实验、实习、课程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曾经学自英美大学的按系招生、选课制、学分制等制度被取消。
经过3年的努力,1952年新中国圆满完成了经济恢复的任务,并且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已经超过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党和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根据计划,中国政府确定了以苏联为主要学习对象,实行苏式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
与此相适应,包括教育在内的全国各个行业领域,都加快了大幅调整的步伐。其中,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是当时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迈出的最为重要的一步。何东昌回忆说:“当时,党中央制定了新中国‘一化三改’过渡时期总路线,加速中国工业化的进程,这反映了全国人民建设富强国家、尽快加强国家实力的强烈和迫切的愿望。而高校院系调整正是为了适应国家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培养工业建设人才的重大举措。”
“院系调整涉及全国四分之三的高校,初步奠定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