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专题 > 中国教育回顾 > 相关报道
周济部长谈新中国60年教育改革发展
2009-08-27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相关链接:教育部长周济: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任重道远

            教育部长周济:为人民办教育是责任,也是幸福

人民教育 奠基中国

——教育部部长周济谈新中国60年教育改革发展

  “新中国60年,教育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教育发展历程波澜壮阔,教育发展成就巨大辉煌。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8月17日,教育部部长周济接受中央主要媒体采访时感慨地说。

  一、现实成就:

  2008年9月1日,我国城乡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记者:一年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1.6亿学生的学杂费全部免除。对这一成就您如何评价?您从2003年任教育部部长,至今已经6年多了,见证并亲历了这一历史过程,有着怎样的切身感受?

  周济: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一座伟大的里程碑,它惠及我国1.6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群众负担得到切实减轻。老百姓有一个顺口溜说得很生动:“种田不纳税,上学不缴费,农民得实惠,和谐好社会。”充分说明这一政策是真正的惠民之举。

  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我认识一位乡村教师王月娥。2000年,我在湖北省委工作的时候,曾经去看望过她。她每天划着船把孩子们接到湖中小岛的学校里上课,然后把他们送回去,长期坚持。当时学校条件很差,但她还是坚持下来,把教育搞得很好,成为当地农民最喜欢的老师。她后来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去年“两会”期间,我在人民大会堂碰到她。她说这几年他们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搬到岸上来了,条件也改善了很多,孩子们享受到了“两免一补”,当地百姓也很高兴,托她带了一副对联到“两会”上来:“如今孩子有福气,九载公读不收费;党的政策真是好,‘三农’免税还补钱。”

  我们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完全免费义务教育,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意义非凡。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用较少的经费举办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的确不容易;从另一个侧面看,也体现了工作上的成就。

  二、历史成就:

  人民教育,奠基中国。新中国成立60年来,教育事业最重要的成就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记者:刚才我们把时间点推到了一年之前。现在我们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如果我们把时间推到60年来看的话,这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

  周济:新中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30年,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最重要的成就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教育、奠基中国,具体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描述:“两个跨越”,一个是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伟大的历史性跨越,另一个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这是又一次历史性跨越;“一个突破”,就是职业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取得重要突破;“一个重大步伐”,是指实现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一个确立”,就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经过60年发展,可以说,我国教育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进入了让孩子们上好学的新阶段,进入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阶段。

  成就一

  实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性跨越。

  记者:您认为如何理解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一跨越?为实现这一跨越我们作了哪些努力?

  周济:我用一组数字来比较。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我国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6%。到2008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5%,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5%,青壮年文盲率降低到3.58%。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出来要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因为充满了文盲的国家是建设不了现代化的。20世纪80年代,中央又决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经过努力奋斗,到世纪之交,我们已经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再经过新世纪以来的继续奋斗,我们现在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在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都是领先的,意味着我们将来的发展具有更大的潜力。

  这一点非常重要。我在武汉市当市长的时候,做了很多招商引资工作,接触了很多外国企业家。我问他们为什么喜欢到中国来投资。他们说曾经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办厂,但中国劳动力素质是最高的。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有勤劳、勇敢、守纪律的优良传统,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青年都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这不是几千人、几万人、几十万人,而是数以亿计的整个一代人都能够接受义务教育,整个民族素质大大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逐步在全国城乡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先是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再是推行“两免一补”,再到全免费义务教育,国家为此投入了巨大财力。国家专门召开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建设了8000多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同时推进信息化建设,使广大农村地区、边疆地区孩子的学习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到2008年,全国“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3%。

  进入新世纪后,我们重点加强和发展农村教育,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进入到巩固提高和全面普及新阶段。

  记者:说到农村教育,我想起在您的办公室里看到有很多农村学生的照片,这些照片有什么特别的来历?

  周济:你看到的这些照片中,有一张是“新时期的大眼睛”。她坐在电脑教室里,享受着现代远程教育。我到过很多农村学校,看到他们都支起了一口口“大锅”。通过这些“大锅”,农村学校就能够接收到许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在过去10年中,我们建立了覆盖40多万所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深山里面的孩子们感到特别高兴,他们说:“大山再也挡不住知识了!”“同在蓝天下,我们共同成长进步!”

  另外一张照片中的3个女孩,是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几个学生。大家知道那是很贫困的地方。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有更好的学习机会,首先在西部农村实施“两免一补”。照片拍的情景就是这3个孩子第一次拿到了免费教科书,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还有一次我到甘肃一个裕固族自治县深山里的一所学校。在那里,孩子们健康成长,幸福成长,接受了很好的教育,老师非常敬业,教育设备也不错,特别是有了远程教育,孩子们的眼睛都闪耀着幸福的光芒,这跟我们多少年以前看到的情形大不一样,我非常感动。

  成就二

  实现了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历史性跨越。

  记者:您讲的第二个跨越,是世纪之交10年间,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在您看来,这个跨越的真正意义在哪儿?

  周济:我1965年进大学,是“文革”之前的最后一批大学生,那年招生20万;1978年考上研究生,是“文革”之后的第一批新学生,当年招生27.3万;1998年时,我做大学校长,当年全国高校招生108万;如今,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国高校招生已达600多万,全日制在校生达到2021万人,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我经历了这样一个全过程,体会深刻,感慨万千。

  比如说,有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他们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比较发达。1998年的时候,他们的大学生人数是我们的两倍,但是现在我们的大学生人数是他们的两倍。数量的变化,意味着我们每年可以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现在就能看到它的好处。几十年后再回过头来看,我们用10年时间走过了其他国家30年、50年的历程,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了一个跨越,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意义极其重大。

  我们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在世纪之交实现这个目标的。这对我们下阶段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科学发展,为中国在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牢固基础。如果没有人才保障,我想,什么创新型国家,什么现代化,都是一句空谈。现在的国力竞争非常激烈,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国力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所以我们要打好基础,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在规模扩大的同时,我们也非常注意提高质量。进入新世纪,我们始终强调高等教育要把握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现在高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创造出了一大批创新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服务。我认识的许多国外教育部长和高校校长,他们都跟我讲:“中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创造了世界奇迹。”

  记者:您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有很长一段时间在高校工作,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有着不解之缘。在您看来,高校科技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周济: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要实现科学转型,就必须把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提出了两个目标:一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二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大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来,高等学校在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方面,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直接的贡献,除了培养大批人才以外,也作出了科技贡献、知识贡献。这两者也是辩证统一的,我们的科技水平越高,我们培养人才的水平就越高。

  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近5年,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93项,占全国总数的55.4%;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08项,占全国总数的55.7%;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41项,占全国总数的51.5%。高校获国家科技三大奖的比例全面超过了50%。

  特别值得骄傲的是,近5年,体现我国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的全部7项一等奖,高校获得5项,充分展示出高校科技工作的突出成绩和巨大潜力。

  同时,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也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国家重大决策中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更加凸显,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0%以上成果聚集在高校。教育已经成为创新型国家发展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育奠基中国:新中国60年教育取得的伟大成就
· 2008年全国教育期刊社长总编辑会议在长沙召开
· 我国教育循序破解发展难题 力求让人民满意
· 中国教育的“线上迁徙”
· 中国教育:波澜壮阔四十年
· 2018中国教育政务新媒体年会在上海交大举行
· 教育专家:中国教育的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变
· 中国教育投入超三万亿元 媒体:下一步是把钱用好
· “更好的教育”:中国教育的时代选择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