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专题 > 北京论坛 > 动态报道
语言分论坛:聚焦早期汉译佛典语言得失
2007-11-04  北京论坛  郭彪

字体大小:

  公元1世纪前后,印度佛教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在往后直到宋朝的数百年间,是佛教经典汉译的高峰期。在这期间,东亚和南亚进行了空前的语言碰撞,梵语、尼泊尔语、龟兹语、汉语、藏语等在传递佛教文明时发生了哪些引人注目的流变,11月3日、4日,北京论坛(2007)语言分论坛的学者就此展开了热烈的学术讨论。

  昙无谶、鸠摩罗什、安世高、支谦早期作为佛典汉译史上的重要人物,是本次论坛上的讨论热点。

  来自日本的Jan Nattier通过分析“善男子”和“善女子”两个词汇在早期(大约是公元2世纪到4世纪)汉译佛典中的使用情况,得出当时这两个词汇使用很少(西域僧人支娄迦谶的《道行般若经》除外)的结论,认为佛典在汉译过程中虽然为服务于传经而使用了不少当时的口语词汇,但是很多译者还是避免使用太口语的词汇,比如,更倾向于用“善士”、“善士女”或“贤者子”、“贤者女”来代替“善男子”、“善女子”。而且,同样是在早期佛典中,“男子”的使用频率要低于“女人”,而从总体上说,佛经中提到男人的地方要比提到女人多,“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朱庆之教授对Jan Nattier的观点有不同看法,朱教授指出,早期佛典汉译家并非有意用口语词汇,由于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是西域僧人或南亚僧人,所以他们并不十分清楚一些词汇在汉语中的精准含义,在翻译时他们更多地还是依照梵语或西域语言的传统。朱教授以“呜”这个为例,指出“呜”意为“口相就”,它在汉语中是个很俗的词,不用于书面语,但是在昙无谶翻译的《大方等大集经》中有“以口呜足而赞叹”一句,吻足礼在印度是一种极其尊贵的礼节,昙无谶用“呜足”,表明有些早期译经僧人多从印度传统。

  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Paul Harrison以龟兹僧人鸠摩罗什的《金光般若波罗蜜多经》为探讨核心进一步阐述了朱庆之教授关于非汉族僧人译经中的失误现象。Harrison认为,鸠摩罗什在翻译佛经时,有意创造一套自己的术语体系,比如,他大量使用“相”这个字表示外在、形式之类的意思,而在上古汉语中,“相”是没有这些意思的。Harrison认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鸠摩罗什很多经典是依照梵文本翻译,而且在翻译过程中,他更倾向用梵语中的词汇义附会汉语词汇来表达佛教语词。因此,Harrison认为鸠摩罗什的译本不能说是一个成功的译本。

  Jan Nattier就此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她认为汉译佛典中一些词汇和当时汉语词汇不能一一对应不能简单归并为译者的失误,这有可能是译者对印度文本不同的解读选择造成的,因为早期经典有不少版本;而且,如果从印度佛教的原意出发,有些汉译术语也是讲得通的,比如,汉译佛典中常用“弃”这个词表示“冥想”的意思,这可能是因为佛教中有主张沙门应坐禅参悟,通过冥想就可以明晓尘世诸物,进而学会摆脱的教旨,从这个角度,“冥想”译为“弃”是可以的。

  北京大学的段晴教授补充了Jan Nattier的观点,她认为,早期译者遵从的经卷文本有些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印度没有纸张,早期经典是通过口耳相授来传承的,而且即使是用布帛书写,在辗转传抄中也会出现不少错误,比如,藏传佛教中的译本有些译自尼泊尔语文本,而在尼泊尔语文本中就有不少错误。

  来自北京大学的王邦维教授则为被唐代慧琳所批评的昙无谶正名。慧琳在为《大般涅磐经》撰写音译时,认为昙无谶是“依龟兹国胡本文字翻译此经,与中天音旨不同”,还用自己编纂的《十四经音义》为其更正。王教授指出,昙无谶的文本其实也是来自印度的,而且尽管中天音旨在“东天音”、“南天音”、“中天音”中是最标准的,但在念咒的密宗在中国流传开来之前,昙无谶采用“东天音旨”无需责备。

  注释:

  中天音旨:唐代中期以后,佛教密宗盛行。密宗要求修行者念诵咒语,而咒语发音自然应该按照印度音,但同中国有方言一样,印度人的发音也因地方不同而有差异,这就出现了所谓区分“东天(天竺)音”、“南天音”、“中天音”的问题,在这中间,“中天音”是最标准的也最应该效仿的。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语言分论坛透视弱势语言生存状况
· 胡壮麟: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交流
· 丝绸之路上的语言碰撞所带来的语言流变
· 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交流与语言保护成热点
· 企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相悖还是相容?
· 自由气氛中寻求交流与合作:北京论坛(2007)大学校长联谊会举行
· 移植模仿还是因地制宜?中日学者在公司治理战略上达成共识
· 和谐共荣多元发展:北京论坛(2007)胜利闭幕
· 当历史遇上前沿:高科技如何为文化遗产保驾护航
· 企业社会责任:靠法律强制还是道德约束?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