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新闻
1000米体测跑死人学校体育走向何方?
2012-11-29    新华网

字体大小:

  新华网北京11月28日体育专电(记者吴书光、刘良恒、李放)11月14日,江苏南通某学校16岁学生,体育课跑完1000米后不省人事,送医后被诊断为脑梗塞;11月27日,上海一大三男生千米测试后晕倒,抢救无效离世。

  与此同时,湖北、江苏等地一些大中小学校纷纷取消长跑、铅球等“危险”体育项目,原因皆是出于安全考虑。一些学校负责人及体育老师坦言担心学生遭受体育伤害而承担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体质下降已成不争的事实。根据《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但下降幅度明显减小;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继续增加。

  学生体质大幅下降,学校取消体育项目,均凸显了学校体育面临的尴尬,记者就学校体育面临的问题以及应如何开展学校体育、提升学生体质,进行了采访。

  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易剑东、北京市社科院体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金汕等表示,场地设施缺乏,体育教师兼职化和体育课“放水”等是普遍现象,这些均制约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和学生体质的提升。

  唯有野蛮其体魄,才能文明其精神,学校体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近现代体育事业的主要开拓者马约翰先生提出著名的“运动迁移规律”,即指出运动场上得来的各种可贵的精神品质,可体现在人生的诸多领域中,因此他在清华大学执教期间,大力提倡体育运动,以锻炼学生身体,磨炼学生意志。

  专家指出,学习和运动并不是对立的,国外有“运动是最好的健脑丸”之说,科学研究也证明运动可以提高记忆力、促进学习效率,因此学校体育的问题根子在教育上。

  上海体育学院人文学院院长肖焕禹教授说,社会上普遍将运动与学习对立起来看,“很多没有出名的专业运动员疏于学习,文化知识上不了台面,走入社会以后生计困难,另一方面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学生又普遍远离体育锻炼,这就将运动和学习活活撕裂开来。”

  金汕也认为,学校体育应当是发展全民健身的基础和重中之重,然而由于目前的考试制度,不少家长都选择了“放弃健康拼未来”。

  另外,现实中学校体育伤害案例屡见不鲜,因此教育部门担心因学校体育伤害招致索赔纠纷。首都体育学院副教授韩勇说,目前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法院常常会倾向于作为受害者的学生,即使学校无过错也要对受害人进行补偿,当然这是在目前国情下无可奈何的选择。

  专家认为,如何厘清学校体育伤害中学校的权责,是关系学校体育发展的关键,因此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购买保险来规避风险。

  韩勇说,学校体育伤害责任认定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如学生是否自愿参加体育活动,学校是否尽到相应注意义务等,来确定伤害责任划分。

  专家指出,体育运动是有风险的,只能把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但不能消灭风险。韩勇说,学校体育伤害案件中,一方是作为受害者需要得到赔偿,另一方是作为公益性的教学机构不能过多地赔偿。“解决这一法律困境的最佳途径就是保险,国外大多如此,我国此类事故也应通过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解决。”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强化学校体育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
· 上海设全国首个学校体育运动保障基金 最高保障额50万
· 足球将纳入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体系 成体育必修课
· 刘延东:要通过学校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强健体魄
· 袁贵仁:抓好学校体育工作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 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
· 郝平:切实强化学校体育工作
· 十面“霾”伏,学校体育如何开展
· 学校体育为何难开展:师资缺难撑校园体育一片天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