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专题研究 > 16大专题
黑龙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纪实
2002-10-15    记者 郭萍

字体大小:

  记得在1996年,一位刚刚考上哈尔滨某大学的新生曾失望地对记者说:“这算什么重点大学?条件还不如我们高中呢!”还有一位新生家长送学生到某大学,看到学校的条件,二话不说带着孩子就回头,临走扔下一句话:“这学我们不上了。”

  财政投入不足,教学基础设施跟不上,学校规模小、效益差,教室昏暗,宿舍拥挤,食堂狭小,教师流失,诸多的问题困扰着黑龙江省省属院校,校长们眉头紧锁,愁比笑多。

  然而,仅仅几年,还是这些学校,还是这些人,国家的投入没有大的增加,全省高校的面貌却焕然一新。

  抓住“合”的机遇,调整地方高等教育布局,优化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时针拨回到1995年。那一年,全国高等教育谈论着一个新名词“大学合并”。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给地处偏远、办学分散的一些黑龙江省属高校重新整合,获得生机的机会。于是,在经过详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后,当年就决定将原来在佳木斯市的佳木斯医学院、佳木斯工学院、佳木斯师范专科学校及地方大学——佳木斯大学合并,成立新的“佳木斯大学”。原来在齐齐哈尔市的齐齐哈尔轻工学院、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合并,成立新的“齐齐哈尔大学”。

  消息传开,所有的大学校园一片沸腾。赞成者有之:“这几个学校规模小,办学力量弱,合起来优势互补,资源集中,肯定比分散强”;反对者也不乏其人:“50年代学苏联,把综合性的大学都拆开了,现在又要合,拆拆合合瞎折腾!”更有甚者,一纸诉状告到了原国家教委,说黑龙江“不重视师范教育”,硬把师范学院给“灭掉了”。

  认准方向就坚定地走下去。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把联合院校的领导班子建设放在首位。就以齐齐哈尔大学为例,省委曾先后两次调整学校的领导班子,新班子喊出了“向我看齐”的口号。1999年,他们抓住本科教学评估的机会凝聚人心,在加强教学基本建设、齐心合力迎接评估的过程中,领导和教职工的心贴近了,两个学校的界限消除了,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曾经被原国家教委黄牌警告的学校综合实力大增,“齐齐哈尔大学”这个新合并的大学声誉鹊起,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群众的认可。新的佳木斯大学,在政府没有多少资金投入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展壮大,成为黑龙江省后起的、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大学。

  一个“合”字,给原来黑龙江省一批布局分散、规模小、效益差以及学科结构、专业设置不尽合理的学校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如今,黑龙江省属普通高校已经由1996年的42所调整为35所,本科院校由25所调整到21所(包括新升格的两所),其中有10所合并院校,基本形成了以哈尔滨为中心、东西两翼展开,布局合理、专业齐全、适应黑龙江省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新格局。

  抓住部属院校体制划转的机遇,打破条块分割,进一步增强这些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能力

  作为国家的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有相当数量的部属院校。这些院校相对实力雄厚,可谓“财大气粗”。下放给地方管理,特别是经济不够发达的边疆农业大省,确实有些“下嫁”的味道。对于地方而言,多管一所大学,就要多一个开支的项目,这似乎是“双不赢”的合作。然而在黑龙江省,却把这种挑战和考验变成了机遇。

  隶属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领导的大庆石油学院是一个行业性、专业性很强的大学,过去办学经费充足,学生就业不愁。在面临划转地方管理的时刻,师生们的思想都有些波动。学校党委未雨绸缪,早在1999年底,就发动群众开展讨论,统一思想,通过认真地分析研究各种利弊关系,大家形成了共识:划转给地方管理,经费少了,但是争取地方政府优惠政策的空间大了;行业办学按企业管理运行,对学校限制多,划转地方管理以后学校自主权多了;过去学校学科单一,主要为石油行业服务,现在面向市场开办专业,可以促进学校改善学科结构、完善专业设置。

  “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变不适应为适应”,为大庆石油学院打开了思路。从2000年春天正式划转给黑龙江省到2002年,短短两年的时间,大庆石油学院已经实现了多年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过去行业办学,按行业需求招生,直到1999年,学院在校生仅有5000人;划转黑龙江省后,2001年便达到9860人,2002年达到1.3万人。过去,学校地处黑龙江省一个小县城,发展受到诸多限制;2001年,学校决定整体搬迁到大庆市。大庆市政府无偿提供了开发区最有价值的地皮2300亩做新校区,以及两亿元的配套资金。从动工到交付使用,一期工程36万平方米的建筑仅用了16个月。一个崭新的、现代化的综合性大学矗立在松嫩平原上。

  相同感受的还有哈尔滨商业大学。1999年黑龙江商学院由原来的内贸部划转给黑龙江省管理后,第二年实现了与黑龙江省财政专科学校的合并,组成了新的哈尔滨商业大学,省里划拨了900亩土地用于学校发展。2001年,新的哈尔滨商业大学正式招生,如今已经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商业大学,在校生人数达到1.6万。

  目前,黑龙江省原来的14所部属院校,绝大多数划转地方管理,仅剩3所部属高校,其中,由原林业部划归教育部的东北林业大学,填补了黑龙江省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空白。

  抓住高校招生并轨、后勤社会化改革等机遇,扩大高校自主办学权,高等教育规模偏小的局面得以扭转,为高校的后续发展奠定良性循环的基础

  1995年国家提出招生和就业制度改革,当时最敏感的话题就是上大学要自己花钱,这在如今已经不是问题,而在当年却引起了轩然大波,尤其是像黑龙江省这样经济不够发达、人民群众消费水平偏低的边疆地区,收费上大学能否被群众接受?是否应该延迟实行?关键时刻,黑龙江省敏锐地感到,冲破计划经济束缚,高校自主办学,是大势所趋,与其长痛不如短痛,要抢抓时机,早改革早受益。因此,在多数省份决定在1997年实行“并轨”的形势下,黑龙江省提出:1996年全面实现“招生并轨”,早日将招生、培养、就业等责、权、利统一在学校的发展权里。

  政府给学校“松绑”,学校面向市场、面向需求办学,充分发挥高校办学的自主权,办出规模、办出特色,这一点,黑龙江大学深有体会。

  作为黑龙江省惟一一所综合性大学,在1995年以前,黑龙江大学在校生一直徘徊在三四千名左右,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教学基础设施落后,真是举步维艰。1996年实行招生并轨改革以后,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得以实现。今年秋季,黑龙江大学的在校生已达到近1.9万人,专业达51个。

  坚持改革,抢抓机遇,使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规模偏小的局面得以扭转。仅省属高校招生就从1998年的2.88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8.39万人,增幅为191.3%;在校生人数由1998年的8.9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22.2万人,增幅为149.4%,大大高于全国的平均数。

  机遇可遇不可求。能否抓住机遇,关键在于有没有改革的意识,有没有改革的胆识与魄力。黑龙江人坚信,只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定不移地实践“三个代表”,黑龙江这个地处边疆的农业大省,也可以建设成高等教育的大省、强省。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团中央通知要求广大团干部和团员青年认真学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
· 中宣部召开理论界座谈会学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
· 创造新业绩 迎接十六大
· 中办转发《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学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的通知》
· 13年来巨大成就为党的十六大创造有利条件
· 人民日报社论: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
·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1月8日召开
· 切实搞好西部开发助学工程
· 十三年中国发展十大跨越
· 新的伟大工程的光辉篇章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