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拉丁美洲课程论透视
2001-10-23    

字体大小:

  【摘要】拉丁美洲课程论的发展历程向我们揭示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课程论发展之特色,即最早是法国百科全书派形成拉关传统课程,然后是受美国行为目标派对拉关课程的影响,最终是拉美本上"民众教育"对课程的选择。拉丁美洲课程论的发展提示我们:模仿容易创新难,发,襄中国家在其课程论的发展过程中,在引进国外思想和模式的同时,必须要按照各自的实际情况形成具有自己的特色的课程论,即要融各国之长,弃他国之短,建我国之特。

  在我国,对拉丁美洲教育的研究很少,对拉丁美洲课程论的研究则还没有出现过。实际上,在拉丁美洲的教育发展经历中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我们研究、值得我们借鉴的。尤其是拉丁美洲课程论的发展,从最初以及后来长期受外国的影响,到近期对"民众教育…这一拉美本土的课程观的选择,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拉丁美洲的经历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模式,受到了各国的关注。

  我国也是发展中国家。在我国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受到外国的影响。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下,各国的发展受到外国的影响已司空见惯,问题是我们如何能融各国之长,弃各国之短,建我国之特。在这方面,拉丁美洲课程论的发展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拉丁美洲国家的若干特点

  拉丁美洲的一些主要的国家(本文指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智利、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秘鲁)均属世界银行划分的中等收入的国家。虽然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发展要忧于亚洲和非洲,但是也没有一个国家完全进入工业化国家。拉丁美洲人口城市化比例有高,有70%一85%的人口居住在城镇。在乡了美洲各国中,城乡差别巨大,农村人日极鱼贫困。城市中贫富也差别巨大,富有者享三着欧洲和北美国家的生活标准和方式,大士贫苦民众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从整体来看拉丁美洲国家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其日求是要达到工业化国家的标准,实现现代化。

  拉丁美洲国家具有相同的历史发展过1和共同的文化背景,拉丁美洲国家的教育刁教育思想、教育结构、教育制度上,具有许茎相同的方面和特点:第一,建立国家教育中土集权制。从拉丁美洲国家独立以来,引进1仿效法国的教育模式。第二,19世纪拉丁三洲国家的教育强调的是精英教育。第三,=世纪后期拉丁美洲国家的教育强调的是民夕教育思想。第四,实施国家教育分权化,强j地方的选择和地方的特点。

  二、拉丁美洲的三大课程观

  (一)百科全书派的课程观

  法国百科全书派的课程观进入拉丁美是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拉丁美洲国家进1独立战争的结果。拉丁美洲这个新大陆,从15世纪末起就遭受了西班牙和葡萄牙长达300年的殖民统治。殖民者强迫当地印第安人接受宗主国的社会制度、宗教、文化和语言,宗主国的教会更是成为殖民统治的重要精神支柱。当时殖民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全部由教会控制,各种学校均由教会主办,其首要目的是如何使土著居民皈依和培养以后能统治印第安人的少数特权阶层和神职人员。

  在18世纪末,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在拉丁美洲这一大片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上出现了强烈要求摆脱殖民统治、争取独立的呼声,随后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独立运动。19世纪初,拉丁美洲各国纷纷获得了独立。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出现了崭新的变化和一定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拉丁美洲国家早期的共和派领导人全面采纳了法国的思想。这些领导人大多数均属于接受过专业教育的中产阶级,他们受法国革命和启蒙运动思想的极大影响,仿效法国革命中的雅各宾派,试图建立现代的新国家。

  在建立新国家的过程中,他们引进了法国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管理体制。在教育上也是实行中央集权制,注重培养新的领导干部和行政人员,发展重点放在了中等和高等教育上。新的学校以法国为榜样,中等和高等教育由中央管理,实施标准化的课程模式。

  拉丁美洲国家早期的共和派领导人认为:采用法国百科全书派的观点是培养未来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最佳模式。因而,他们积极地推行百科全书派的模式,实施了标准化的和统一化的课程并实施中央集权化的课程管理。与此同时,在有些国家中,受过专业教育的中产阶级被看作是先进分子,他们的这种思想也对课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如职业性的课程在高等教育占居主导,但是,这种重视职业性课程的教育,即使到20世纪,强调的也都是传统的具有高地位的职业性课程,最典型的是医学。

  拉丁美洲国家教育制度的建立比较早。早在19世纪初拉丁美洲国家独立后即确立了国家对教育的领导权,并在国家的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国家有对公民实施教育的义务。但是,由于强调对中等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拉丁美洲的基础教育被看作是一种相对不重要的阶段,仅仅是为高中和大学培养学生。

  从拉丁美洲国家独立到20世纪60年代,可以说百科全书派课程观在拉丁美洲国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即使在以后的教育发展过程中,百科全书派课程观也有明显的影响。

  (二)行为目标派的课程观

  在20世纪后期,在拉丁美洲国家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倾向,即认为最好的教育不是国内产生的而是从外国引进的教育并希望借鉴和模仿外国的模式。这种倾向反映了当时拉丁美洲国家存在的一种依附思想。

  拉丁美洲的依附性首先表现在其经济上。拉丁美洲经济学派所提出的"中心"和"外围"论就充分地表明了拉丁美洲经济的依附性,这种依附性又影响着教育等其他领域。拉丁美洲教育的依附性主要表现在拉丁美洲国家的精英们在心理上起先是依附于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文明的欧洲国家以及后来依附于世界上最发达的美国。

  从20世纪60年代起,拉丁美洲教育受欧洲的影响已逐渐被受美国的影响所取代。随着行为主义在美国的发展以及对拉丁美洲的不断渗入,拉丁美洲国家开展了对百科全书派的抨击,并以行为主义课程目标为导向来制定课程。

  以行为目标为导向的课程观是由美国著名的行为目标课程论的代表布卢姆提出来的。他详细地论述并划分了课程中的认知和情感方面的目标,并根据这些目标设计了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来实施之。

  在60年代前,拉丁美洲国家的课程设置是由教育部规定的,到了60年代后,开始转变到按行为目标来制定了,尤其是在与美国教育关系密切的那些国家。在这些国家中,按照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广泛的认知目标或社会目标被详细地列了出来,然后,根据这些目标,组织教学内容。教材也是按照课程的目标和评价标准以学年、学期和课程单元来进行编写。

  1965年智利引进的初等教育的科学课程可以作为拉丁美洲国家广泛开展行为目标课程运动的一个典型例证。当时智利的课程和教材是围绕认知目标如观察、分类、评价、交流等来制定和编写的。在课程中提供了科学方面的信息和安排了实验来发展达标所需的技能。后来,情感目标也被引进了课程和教材,主要是强调在科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诸如诚实、公正、合作等方面的素质。

  然而,由于深受传统的影响,拉丁美洲国家课程计划采用的行为目标模式与以前的百科全书派的模式工在某些方面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并不是与百科全书派的传统完全不相协调。可以明显地看到:拉丁美洲国家所引进的行为目标课程模式却是以国家标准教科书来实施的,其中包括了标准的知识、信息,甚至还包括了标准的问题。与百科全书派传统相一致的标准化和统一化仍彼保留了下来,课程的目标是在国家一级的层次上决定的,有关的教学内容也是在全国范围统一实施的。所不同的是新课程计划详细列出的课程内容是由认知和情感或由社会和心理方面的目标来确定的,而不是由所教的学科的逻辑结构来决定的。

  (三)"民众教育"的课程观具有拉丁美洲特色的"民众教育"运动与百科全书派的传统完全不同。民众教育的主导思想是拒绝从上而下的标准知识,认为有价值的知识是那些来自于普通而贫穷人民的生活经历和环境所反映出来的知识。民众教育的原理包括要更深入地了解普通的民众,共享他们的经验,目的是要达到社区的团结。

  民众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实际状况密切相关的。长时期来,拉丁美洲的两级分化情况十分严重。拉丁美洲国家的统治者和有产阶级与广大的农村贫苦民众和城市贫民窟的民众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拉丁美洲国家的共和派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试图通过教育来缩小这种鸿沟。如阿根廷在1856至1861年时任教育部长后任总统的沙密多曾期望实施真正的民众教育制度;又如在20-30年代,巴西政府很关注利用美国杜威的课程理论来开展民众教育。尽管拉丁美洲的共和派采取的改革策略是自上而下的,但是,从19世纪到20世纪,这种改革并没有取得成果,其原因一方面是原先的议会政府制时常被保守和反动的独裁专制取代,另一方面这些改革与当时的国家政府忽视民众教育和社会改革这一总的历史特征相左。

  在国际上,拉丁美洲民众教育最有代表性的也许是保罗·弗莱雷了。然而,在拉丁美洲民众教育运动的开展却比弗莱雷要早得多,而且在拉丁美洲国家十分普遍,1920年秘鲁的马里亚特盖制定了解放教育的计划(这与60-70年代弗莱雷提出的解放教育思想有很多共同点)。在同一时期,玻利维亚也建立了这种类型的学校,尽管只是短期的实验。可以说,弗莱雷是拉丁美洲国家具有深厚基础的民众教育的宣传鼓动者和典型的代表人物。

  弗莱雷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为实施解放的教育。当穷苦的民众知道了要通过教育来获得解决并与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相联系,他们就会去改变这个社会。弗莱雷反对传统的教育,他认为传统的教育是一种"储存"知识的教育,没有什么社会意义,只是从上到下传递被动的知识。解放教育是要从穷苦民众的经历开始,将教育作为帮助穷苦民众联系其经历的一种过程。

  当然,民众教育包含有革命的政治意义,但民众教育的基础在于要使全体民众团结一致,具有共同的情感和建立融洽的交往,强调友谊、情感、奉献、宽容等。

  在课程方面,民众教育主张要按照民众的实际地情况来安排课程。在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中,尽管初等教育是地方的责任,但初等教育的课程还是由国家教育部来决定的。课程内容是标准化的,强调的是学生掌握普通学科知识来适应进入传统的中学所要求的标准。对于那些没有达到某种程度的学生,则被要求重读。正是这些被要求重读的学生产生了高比例的辍学状况,而这些学生大部分是属于贫苦的、社会边缘家庭的孩子。

  为此,民众教育的课程观提出了若干重大改革策略。

  其一是加强教师培训,注重帮助教师去了解贫困学生的社会背景,正如70年代巴西开展的教育改革那样。尽管还没有来得及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但这种改革强调要求教师去发现和克服学生学习困难的社会障碍,具有民众教育的巨大意义。

  其二是实施地方分权的课程管理,由地方来决定课程内容。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中,已开始实施民众教育运动的制度化,从以前的课程由国家统一制定,逐渐走向由地方政府来确定。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应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与地方文化相关的课程内容,正如70年代秘鲁的课程改革所主张的那样。

  其三是以基础教育的连贯制课程取代小学终结制课程。为了给工作前绝大多数儿童提供完全基础教育,拉丁美洲许多国家在70-80年代中以9年一贯制的基础教育来取代6年小学和3年初中的分段教育制,如委内瑞拉、秘鲁、智利等国均实施了这种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要根据地方文化和经济的需求,由地方与学校和家长协商后来决定。

  这些改革充分表明了拉丁美洲长期来由中央决定的、标准的、统一的这种百科全书派的课程观已受到了拉丁美洲本土的民众教育的课程观的巨大挑战。民众教育课程观已在拉丁美洲深深地扎下了根。

  尽管长时期以来百科全书派的课程观一直在拉丁美洲国家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不可否认,在拉丁美洲国家本土产生的民众教育课程观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60-70年代后,在巴西、智利、墨西哥、哥伦比亚、秘鲁等国均开展了许多民众教育的实践,产生了一些有世界影响的代表人物和著作,从而又进一步推动了拉丁美洲国家民众教育的发展。

  三、拉丁美洲课程论发展给我们的若干思考拉丁美洲课程论的发展历程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令人深思的图式:拉丁美洲国家以及其它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从一开始就以外国模式为样板,并形成了势力强大的传统,后来这种传统又受到了外来的影响,最终发展到要寻求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模式。

  拉丁美洲课程论的发展历程向我们揭示了一种意义深远的理念:发展中国家教育的发展一定要以各自国家的实际状况为前提,任何引进的模式,如没有很好地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那么在别国来说是再好的模式,引进后也会是无生命力的。拉丁美洲课程论的发展历程向我们表明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模仿容易创新难。看到其他国家有长处,要向他们学习,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怎样学习?模仿别人,这很简单,但是这不是根本的办法,不可能总跟在别人后面,依赖是没有前途的。关键是要树立创新精神。首先是要研究别人,然后研究自己,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吸收各种长处,最终创造出自己特色。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我国课程论研究的历史回顾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