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观察
地方院校的“双一流”机会在哪儿
2017-08-15  光明日报  

字体大小:

  自国务院颁布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以来,“985”“211”大学都在围绕“双一流”建设磨拳擦掌,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而地方院校虽然也都在关注“双一流”建设动向,但真正行动起来的只有少部分办学实力较强的老牌地方本科院校,绝大多数地方院校认为“双一流”建设就像天空中的星星,可望而不可即,有实际行动的新建本科院校更是微乎其微。这其实没有达到国家通过“双一流”建设打破“身份固化”,带动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期望和要求。

  “双一流”建设,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面向所有高校,甚至包括高职院校。从目前来看,地方院校很难与“985”“211”大学比拼,但不等于在所有学科方面都没有机会。从未来看,“双一流”政策不是短期行为,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主导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从长远看,只要抓住历史机遇,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选准发展路径,完全有可能使一所地方院校走向卓越,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一流大学。所以,地方院校不能放弃对“双一流”的追求。

  当然,地方院校对“双一流”的追求,不能跟着“985”“211”大学的路子走,而要根据自身的实际进行选择。诚如美国教育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所说:“大学像其他组织一样,总是处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之中而不是之外,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大学,期望大学适应一种单一的模式是很荒谬的。”尽管地方院校的情况又各不相同,但是主要策略有以下五点:

  一是合理定位。笔者以为地方院校创建“双一流”的定位主要有两点:第一,定位在争创区域一流。“双一流”建设目标是分层的,有世界一流、国家一流和区域一流。就地方院校的整体情况而言,一般应该定位在争创“区域一流”的层次上,此后,根据办学水平的逐步提升,将定位调整为“国家一流”,再进而上升为“世界一流”。第二,定位在学科点的突破。“双一流”包括“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地方院校要想一步跨到“一流大学”,不管是“世界一流大学”或“国家一流大学”,还是“区域一流大学”,都是不太现实的。从地方院校的实力看,只能从争创“一流学科”做起,将其定位在学科点的突破上。通过学科点的突破建一流学科,从一流学科到一流学科群,并进而带动整个学校最终走向一流。比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就是通过专业提升获得“世界最好的国际酒店管理人员培训院校”的美称,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富兰克林欧林学院通过课程组织变革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在工程技术领域赢得世界声誉。

  二是扎根地方。地方院校的根在“地方”,具体而言,就是要将“双一流”建设目标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努力成为地方创新发展的智库和策源地,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扎根地方的目的,是在做强自己的同时,支撑和引领地方的进步与发展。

  三是特色发展。特色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人有我优”,二是“人无我有”。地方院校与“985”“211”大学比,除个别地方院校的个别学科“人有我优”外,绝大多数地方院校的特色发展之路其实只有一条,那就是“人无我有”。“人无我有”的特色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替代性才最有竞争力。在发展战略的词典里,有蓝海战略和红海战略之说。红海战略是指在现有的场域空间中,采取白热化的手段,面对面的肉搏,以打败竞争对手为目的。而蓝海战略不以竞争对手为标杆,避开锋芒,开辟自己的市场和领地。地方院校建设“双一流”,就是要走“少人去”,甚至“无人区”和“野人山”,努力开辟属于自己的一片蓝海。伯顿·克拉克说得好:“院校的希望与其说产生于彼此间的共同点,不如说产生于相互之间的差异。”所以,倾力打造特色,才能充分展现各个地方院校的魅力。

  四是突出应用。地方院校基本上都属于应用型高校的范畴,在建设“双一流”的过程中,不能跟着“985”“211”大学的后面亦步亦趋,而是要把“应用”放在突出的位置。突出应用,要努力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培养一流的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创新创业人才;二是要做一流的应用研究,尤其是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要强化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是针对大学的一般特性而言的,不同类型的高校可以有所侧重。应用型高校要使其“应用”落地,就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接,在服务中体现应用。因此,应用型高校要尽可能彰显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做一流的社会服务。

  五是开放办学。纵观世界一流大学,没有哪一所不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成立才短短26年,能够一跃成为世界名校,关键就在于其一直秉承“着眼世界”的创校理念。地方院校身处地方,但地方不等于落后和封闭。不说当今中国的省会城市,就是地州市所在地,开放的程度都已经很高了。在“一路一带”倡议背景下,地方院校更应该有所作为,服务并融入其中,加强与其他国家、地区交流合作,互通有无。只要有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和具体可行的实施办法,地方院校也能够办出具有国际声誉的大学。

  (作者:侯长林 罗静 陈昌芸,侯长林系铜仁学院校长、罗静系铜仁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陈昌芸系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全国首家"地方院校大学课程共建共享联盟"成立
· 赵丹龄:“双一流”建设要以人才为先
· 教育部副部长,调研3所“双一流”!
· 市委副书记,挂帅“双一流”!
· 钟南山:大学建设关键在创新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消化科学院揭牌成立
· 地方强校,冲“双一流”!
· 省属高校,冲第三轮“双一流”
· 陕西:“十四五”期间支持新增“双一流”高校 建设资金将达43.7亿元
· 2亿元支持!这一省力争新增1-2所“双一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