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师范教育 > 师教研究
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
2002-01-23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张立昌

字体大小:

  (二)怎样反思

  前已述及,反思是一个过程。作为一个过程,应有相应的模式展现,以作为反思者操作的凭借。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熊川武先生在《反思性教学》一书中介绍了反思性教学的若干种典型的模式,是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义的。笔者认为,在现实条件下对教师进行的反思性训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典型剖析,样板指引。典型具有教育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现实的中国教育领域中,涌现出了一批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家,在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模式、策略和方法中,是具有极高的理论蕴涵的。他们的成长过程表现了自我反思的价值和意义,展现了一个专家型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智慧,可以构成经验型教师超越的思想库。对这些典型的剖析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活生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的范型。这些教育实践家的成功所包含的实践智慧中涵容了教师反思内容的所有方面,体现了教育事业之价值的广博和丰富。实践智慧就是在个人经验和性格之上生长出来的甜美之果,它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连贯的理念。我们的一项调查发现,专家型教师时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表现出审慎的态度、品格和习惯,他们习惯于以开放的姿态,善于把他人的成功之因素嫁接到自我经验的相应部位。如果教师把自己的同类经验与之联系起来,便获得了产生必要知识的某种性格;同时,也促使自己的感觉、表达与行动都介入其中。

  第二,自我诘难,筛选并淘汰不良的行为习惯。反思涉及到一系列相应的态度和德性。教师完成整个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标,一方面需要以科学的理性态度和方法对教育教学的本质以深刻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观念理性和相应技术理性的结构体系,这自然必须对自己已有行为和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筛选并保督好的行为习惯,淘汰和改造坏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需要更宽泛的人的素质的提高。这要求教师认真地检讨自己的言行,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表现了适当的谦恭、足够的勇气、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情愫,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否有耐心、自知之明、亲切感和幽默感等等。在这诸多的品质风格之中体现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师生观、知识观、评价观,也表达着教师的智慧素质。调查发现,优秀教师的“教后感”则是包含着对这些问题的深刻思考,表明了他们在“教后”对“教中”反思修正的执着情怀和热切愿望。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其言行中的不良表现会渐渐消失。当然,随着教师经验的逐步积累和丰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随时对自己的教学实施有效的监控和调控,这正是专家型教师成长的途径和标志。

  第三,系统的理论学习。要做到反思意识的觉醒、能力的增强,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必要的。对教育教学真谛的理解和把握需要教育教学外在价值标准的内化,这是新观念确立的标志。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反映出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才能探寻到根源,使主体的合理性水平得到提升和拓展。这是一个漫长的和持续的修炼过程。因为任何新观念的内化一般都要经历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个性化等五个由浅入深、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然而,现实中教师对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的态度,着实令人焦虑。须知,实践的超越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理论对现实的反思精神,当理论消失了它的指导性之后,那些表面上看来在联系实际的做法在本质上很可能背离了实践的要求,导致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偏离甚至有悖于目标达成则成为必然的和预料之中的事情了。

  结语

  如同学生的成长“是他自己的事情”一样,教师的职业成长也是外在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完善的过程,意识到教师主体的积极参与对教师成长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相反,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的觉醒和能力的增强,而仅仅采用如有些地方的“讲师团”式的简单做法,单纯的我讲你听,缺乏双向互动和自我实践反思,其效果必然是不理想的。只有注重激发教师的自我提高动机,调动教师积极的自我反思与实践,使其以主体身分投入其中,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行为和能力才会有本质性的提高,从而专家型教师的成长与造就才有可能。目前国际上教师培养与发展中十分流行的“反思模式”和“行动研究”正是如此的做法。

  

  ①L. Valli, Reflective Teacher Education: Cases and critique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2, p. 100.

  ②③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8年第1期。

  ④J·Calderhead and P. Gates: conceptualizing Reflection in Tcacher Development, The Falmer Press, 1993, p. 123.

  ⑤王深译,《怎样成为优秀教师》,《国外教育动态》,1983年第1期。

  主要参考资料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 霍涌泉:《教师职业形象的改变与素质提高的策略选择》,《师资培训研究》, 1998年第3期。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论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
· 河北:落实政协委员提案设农村教师津贴
· 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
· 詹文龄校长谈教师修养
· 网上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
· 网络时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 教师继续教育应注重教师创造素质的培养
· 厦门二期中小学教师继教工程启动
· “新生代”语文教师探究新课标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