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风范
萧前是著名哲学家,但他一点架子都没有,无论是对同事还是学生、晚辈,都持平等态度。在学问上,只论真不真,有没有道理,不讲年龄辈分。南开大学哲学系原主任陈晏清教授回忆,1980年初,教育部委托萧前主编全国哲学专业教材,在国防大学开了一次全国性研讨会,讨论人大哲学专业的试用教材,提出意见以便进行修改。他作为萧前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学生,以前一直对萧前有一种仰视的感觉。他在会上作了一个“跪一条腿造反”的发言,一开头就说,学生造老师的“反”多是跪着造反,但两条腿都跪下这“反”就造不成了,一条腿都不跪那就不是学生。然后对教材编写的框架和具体表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讲时痛快,讲完心里就“扑通”开了,觉得自己有些张狂,很是后悔。没想到萧前不仅没有任何反感和责备,反而认为他有独立的见解,并邀请他参加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萧前的学术研究特别关注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他的文章大都是针对我国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而写的,其初衷也是为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有所助益。在他看来,这不但是一个个人研究兴趣问题,而是一个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的问题。即使在晚年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下,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思考国家大事,听广播、看新闻是他每天的“必修课”。有了新的想法,就找学生来讨论,并写成文章发表。
萧前特别注意文风问题,受《大众哲学》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文风影响,他的文章融理论的深刻性、逻辑的严密性与表达方式的通俗性于一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洁、生动、传神、上口。萧前经常对学生们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说老百姓能够听得懂看得明白的语言,这样的哲学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手中的武器。真理都是朴素的,这就是俗话说的“真佛爱说家常话”,越是故弄玄虚、云山雾罩,越表明还没有把问题弄得很明白。
上世纪八十年代,萧前担任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的编委,并任“总论及辩证唯物主义”部分的主编。编写工作一开始,萧前就指出,这是一项很重要、很严格,质量要求很高的工作,从条目的设置、审定、修改,撰稿人的选择,以及编写过程中的稿件反复等,都需要认真细致的工作和大量的劳动。由于条目撰稿人众多,且散布全国各地,稿件质量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编写组的修改和编写任务十分繁重,对稿件的取舍,也很难处理,特别对那些质量差又小有名气的作者,处理起来就更麻烦。针对这种情况,萧前强调,对稿件的质量要求不能降低,要一丝不苟,对达不到质量要求的稿件一律不能采用,无论是谁,哪怕是名人所写,也要退回修改或换人重写,只有基本达到质量要求有修改基础的稿件,才能由编写组做进一步修改。在萧前的带领下,写作历时约两年,顺利完成。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萧前不仅是一位哲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哲学教育家。在人大,在哲学界,他人缘好、口碑佳、名望高,被尊称为“萧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不仅是萧前自己做人处世的座右铭,也是他教书育人的准则。萧前在哲学园地里耕耘了几十年,桃李满天下。他不仅以渊博的学识和睿智的思想把学生领进了智慧的殿堂,而且以巨大的人格魅力影响他们如何处世做人。他教的学生,指导的研究生,许多已成为著名学者。
作为哲学家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陈先达,1953年到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班学习。他说:“我是萧老师的一个老学生,我的第一位哲学老师就是萧前老师,是他领着我走进哲学这个殿堂的,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今天,我的学生在人大哲学院也早已有学生了,萧老师的的确确是人大哲学院的‘祖师爷’。”在萧前80诞辰时,陈先达曾经赋诗祝贺:“头白弟子髦龄师,犹记当年受教时。玉树临风英姿爽,播火传薪启后世。一生追求多风雨,几经磨难果满枝。尽收长江收百斗,师恩如山敢忘之。”
胡福明是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最初作者,他于1959年9月至1962年12月在人大哲学研究班学习。胡福明说:“萧前老师讲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丰富,旁征博引,论述精辟,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帮助我们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培养了我们观察、研究问题的能力。”
萧前指导研究生特别注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人们在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时,发现“价值论”的研究在我国尚属空白。而价值理论是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属于基本原理领域,在国际哲学界也已经成为重要的新兴分支。当萧前的第一个博士生李德顺提出要以此为博士论文的选题时,萧前表现出了一位学术大家的远见卓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风范。他立即邀请当时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编写工作的十余位国内著名学者,共同就这一选题加以认真的审议和论证。当这个选题得到认可后,萧前放弃了原来安排学生参加自己主持的科研项目的计划,转而以极大的热情支持李德顺进行这项学术攻关和创新工作。经过师生几年的共同努力,李德顺35万字的博士论文《真理、价值、自由——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引论》终于在1986年完成并顺利通过答辩。该论文后来以《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为题正式出版,成为我国价值哲学研究一部具有代表性和奠基意义的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强烈反响。现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的李德顺满怀感激地说:“萧老师善于在自己的周围营造一种气氛,让人才,让思想,让成果不断地涌现出来,在他的身边,学术的发展是不停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