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西部地区的一些地方在民办学校的设立上存在着布局不尽合理、规模结构与实际需要相距较大等状况。这种状况的出现是由于当地对民办学校的开办缺乏合理的科学规划造成的。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无疑将会对民办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
笔者在某地一所民办小学看到,这里的班额普遍较大,严重超过了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人数。有一个班的学生超过了80人,而其他班的人数大都在70人左右。走进原本就不规范的教室,黑压压一片,空气污浊。学生挤在一起,本来两个人使用的课桌,现在不得不坐3个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桌之间的距离都不符合有关规定,由于活动空间小,学生只得被迫“卡”在课桌与课桌之间上课,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据学校负责人说,学校所在地区是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流动人口子女较多。当初在办学时,没有考虑到会有这么多的流动人口子女来上学。开学后,发现学生比预想的要多得多。为确保教学质量,学校为此多次拒收学生,但面对流动人口子女渴望上学的眼晴,学校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在已经超班额的情况下,又多收了些学生。
在靠近这座城市郊区的一所民办学校,由于学校规模较大,现有的生源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学校“吃不饱”,有的班只有二三十个学生。
在一些地方,一个不大的区域内,有好几所民办学校在办学,大家为了争夺生源,进行恶性竞争,甚至相互恶意诋毁和攻击,结果往往两败俱伤,给民办学校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一些地方的民办学校之所以存在这种布局不合理,规模结构与实际需要相去甚远的状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地在设立民办学校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往往只注重审查民办学校举办者的申请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能否进行办学,而对民办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地点等却没有进行有效地调控和管理。结果造成了在一个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办学的却是一所规模很小的民办学校,无法满足流动人口子女上学的需要。而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又面临生源短缺的问题,造成资源浪费。
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在审批设立民办中小学校的时候,应根据当地教育发展情况和流动人口情况,提前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划。比如,在什么地方设立什么样规模的民办学校、是只设立小学还是需要设立中学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审批民办学校时,就能做到有效调控。如果各地都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为出发点进行规划和统筹,那么,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将会得到有效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