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研究 > 人才培养 > 人才培养研究
IT教育应重在培养复合型人才
2002-02-11    林敏

字体大小:

  IT业在快速发展,各国对IT人才的需求猛增。由于IT人才的成长远远落后于IT业的发展,全球又不得不面对IT业人才短缺的难题。对于中国而言,情况更为严重,IT人才的缺乏已经制约了我国IT产业的发展。如何解决我国IT教育普遍存在层次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IT人才乃当务之急。本报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教授、北京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向群,南京邮电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顺颐,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何炎祥教授,请他们发表看法。

  陈向群: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教授、北京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系统软件与操作系统、智能传感系统软件等领域,曾参加和负责多个软件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张顺颐:南京邮电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68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无线电系,其后在山西太原无线电工厂工作。1977年调南京邮电学院工作,历任计算机原理教研室副主任、教研室主任。1991年任学院科技处副处长,1992年组建南京邮电学院通信技术开发部,任总经理,兼任南京邮电学院通信网络技术研究所所长。

  何炎祥: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主持和主要承担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近20篇论文被EI、英国科技文摘、俄罗斯科技情报文摘等索引和摘录。出版著作和教材15本,曾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和优秀学术论文奖4项。

  IT教育距一流尚有差距

  记者:随着IT行业的发展,各种IT人才蜂拥而出,高校和各种社会培训班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请您谈谈贵校在IT人才培养方面的情况及目前的就业情况。

  陈向群:就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本科毕业生的情况来看,每年大约有14—15的本科学生出国。无论是国外大学还是外企,对我系本科毕业生的反映都很好,我还没有听说有毕业生不能胜任他们的学习或工作任务的。我系直接参加工作的本科毕业生工作的情况也相当不错,用人单位的反映也比较好。相当一部分本科生留在本校进入研究生阶段深造。至于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一直是很好的。这一切说明,我系有关人才培养的方针和具体措施大体符合各行各业对我系人才的要求。

  但是,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不等于说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已经做的很好。我们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我们毕业生的总体水平距离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这个差距还需要我们进行若干年的艰苦努力去缩短,不是短时期能够弥补的。

  张顺颐:由于IT行业的最重要的体现要素是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特别是压倒竞争对方的核心技术,而这些知识和核心技术又是由人才掌握的,是依附于人才的,这就造成在IT行业里更多的显现了因为人才流动而导致企业的振兴和衰败、发展和落后。因此人才问题成为IT行业最突出的问题,也就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目前我国在IT人才的培养方面,主要是依靠高等院校,其中大量是本科生,少量是硕士生,博士生则更少一些。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高校设置的计算机专业有420多个,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有340多个,通信工程专业有240个左右。硕士研究生专业和博士研究生专业方面,与IT科学技术和产业相关联的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和专业数量,由于目前我国对于硕士点和博士点的设置有严格的评审程序和比较高的要求,因此硕士研究生的专业中与IT有关的专业数量要少得多,博士研究生专业中与IT有关的专业数量就更加少一些。但是,由于目前社会对于IT人才的需求量远远大于高等院校的供给量,是首屈一指的短线专业,这就造成IT专业人才的供应严重不足。目前我国一部分高校有大上有关IT专业的趋势。我院近年来就不断接待有关高校的来访、联系,要求提供我院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参考书目,甚至实验设备的型号和实验课程的安排。还有的高校利用各种关系,送教师来我院培养,或聘任我院的退休教师作为骨干,以便尽快设置相关的专业。这些高校中有在全国排名极前列的著名的综合性重点大学,也有刚刚组建和升格的本科院校和新设置的高职院校,当然也不乏具有比较悠久办学历史,具有相当实力的名牌或是重点大学。与此同时,我院的许多教师也成为目标,以致我院的不少退休教师业成为其它高校竞相聘任的“香饽饽”,被邀请到其它新设置专业的院校去上课。

  南京邮电学院是一所围绕通信、信息、电子、计算机等科技而设置的高等学校。学校从1942年培养战场通讯员、机要交通员的山东战邮训练班算起,迄今整整六十周年了,从1958年升格为普通高等学校至今,也已经四十三年了。六十年来,南邮上了三个台阶:1958年从中等专业学校升格为大学,办起了本科、1978年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98年学校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开始独立自主地培养博士研究生。不知是偶然或是巧合,南邮每二十年上一个台阶,而每上一个台阶,就标志南邮的实力和水平又得到一次提高。目前南京邮电学院已经成为拥有三个博士点(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十个硕士点,十个系,近二十个本科专业的省属重点高校,学院具有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授予权,还有两个工程硕士专业。学院的专业设置主要围绕IT行业,函盖工、理、管、经、文、教等6个学科门类,有在校博士和硕士研究生500多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硕士生500多人,本科生约7600多人,少量专科生,还有成人教育和函授生5000余人的大学。此外学院还拥有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中心。2000年根据国务院高等院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南邮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学院划转江苏省政府管理,成为我国地方管理的高等院校中惟一一所围绕IT行业设置专业、并且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也可以说是完全围绕IT技术设置专业的地方高校中比较有实力和水平的高校之一。

  近年来,南邮的本科生招生数量几乎每年以500人的规模递增,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则每年以50人的规模递增。2001年学院招收本科生2760人,硕士学位研究生270多人,只要再经过一、两年,南邮的办学规模就将达到万人以上。

  尽管南邮的招生规模每年都有很大的增加,但是由于IT行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所以南邮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非常好的。学院从前年起,对于毕业生的就业采取完全放开,自主择业,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学校办理手续的办法。毕业生每年的就业形势远远好于其它专业院校或综合性院校。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去年发布的江苏省各高等院校(包括在江苏省的教育部直属高校、部委属院校和江苏省地方所属院校)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就业情况统计,2001年南京邮电学院以本科生就业率99.6%、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以100%,双双名列江苏省各高校的榜首,引起社会的关注。多年前我国没有公布大学生和研究生就业率统计数字的惯例,但是据了解,南京邮电学院多年以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一直比较令人满意。这一点可以从南京邮电学院本科和研究生的录取分数多年以来居高不下,往往大大超过各省划定的重点高校录取分数线这一点得以佐证。

  何炎祥:武汉大学在IT人才培养方面有多学科的优势和良好的环境,现有计算机学院、电子信息学院、遥感信息学院、测绘学院、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和GPS工程中心等单位,分别培养计算机、(光)电子信息、网络、软件、信息安全、3S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IT人才。

  仅计算机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近2500人,研究生(硕士生和博士生)700多人,其他各类学生约3000人。计算机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一直都很好,目前也不错。而且,学生的学历越高,就业情况就越好,待遇也相当丰厚。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
· 《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
· 科学与人文交融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必由之路
·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略
· 为外籍高层次人才和投资者提供入境和居住便利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