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家庭教育 > 常见误区
孩子的智慧幼芽是如何被父母掐掉的?
2001-08-27    

字体大小:

  ??谈孩子创造性的衰退

  一位父亲刚买回了一块金表,结果不到5分钟就被他5岁的儿子拆坏了,父亲怒不可竭,为此狠狠地揍了儿子一顿。当这位父亲把这件事告诉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后,陶先生诙谐地说:"中国的一个爱迪生被你打没了。"许多父母听到这段故事后都会有同样的体会,省吃俭用为孩子买来玩具后,不到几天,就被孩子弄得七零八散。每每看到这种情景,父母常会对孩子的这种"破坏"行为大加制止,轻者责备,重则打骂,最后还要发出"威胁性"的警告:

  "下次发现你再这样拆玩具的话,我就再也不给你买玩具了!"。

  实际上,拆玩具正是聪明孩子玩玩具的意义所在。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孩子在玩玩具时,并不满足于表面的摆弄、按规范操作,他们玩的更大兴趣是通过"破坏玩具"从中了解它的内部结构和原理。儿童的这种"破坏行为"都是有前因的,这个前因就是孩子头脑中的疑问,如:

  "小汽车为什么会走?""绒毛小猴子为什么能翻跟头?""布娃娃怎么会叫?""小闹钟是怎么响的?""钟表的三个指针为什么走的速度不一样?""人是怎么钻到收音机里去说话的?"

  ……

  儿童在玩玩具的过程中,观察到许多对他们来说非常奇妙的现象,继而产生了许多的疑问,他们希望能尽快找出答案,为此,他们不知深浅地拆开了玩具,甚至家中的贵重物品。而孩子的这种"破坏行为"正是他们探索世界的开始,也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萌芽。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许多东西,如钟表、收录机、电话等都成为了他们的玩具。儿童的这种"破坏"行为有时会延续到小学,甚至中学。如果父母为了爱护玩具,不许孩子任意摆弄玩具,这个玩具对孩子来说就失去了许多重要的意义,压抑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兴趣,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潜能,孩子所失去的价值远远超出了玩具的价值。不明了这一道理的家长常常本末倒置,只知心疼玩具,却不痛惜孩子能力的丧失。每个父母都是"望子成龙",却不知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去"育子成龙",将孩子刚刚萌现出的智慧幼芽给无情地掐掉了。

  这种对孩子智慧潜能的摧残,不仅表现在制止孩子拆玩具上,还表现在对孩子问不完的"为什么"的厌烦,以及强行中断孩子感兴趣的活动,不许孩子做一些违犯规则的或出格的事等等。

  做为家长应该如何对待及引导孩子这种"破坏性玩耍"行为,保护孩子智慧的火花呢?

  1.父母应了解孩子"玩"的真正意义所在。有些家长一看到孩子不规规矩矩地玩,就以禁止孩子玩作为惩罚。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玩玩具或玩游戏不增长智慧,是白浪费时间。我们常常听到父母责备孩子"不知道爱护玩具,是个败家子。","一天到晚就知道贪玩,也不爱学习,以后长大了准没出息"。其实,孩子的玩也是儿童的一种学习方式。孩子在玩中学习,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许多父母不了解儿童玩的特点,认为孩子玩游戏是"不务正业",将大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强行中断孩子感兴趣的活动,让孩子规规矩矩地玩,甚至剥夺了孩子玩的权利,只让孩子学习课本上的东西,使孩子的活动范围过早地局限在窄小的领域里,强化孩子的思维定势,影响了孩子智力的开阔性与广泛性,特别是创造潜能的发展。

  2.为孩子选择好适当的"玩具"。

  对孩子的"破坏性玩耍"不应用禁止的方法,而应正确加以引导。首先,父母应告诉孩子有些玩具可以拆,有些玩具不能拆,家中非玩具性物品,特别是贵重物品更不能拆。其次,要为孩子选择可拆装性玩具。在选择玩具时,有些家长认为越贵的玩具越好,特别是为孩子买电动玩具。但事实上许多价值昂贵的电动玩具并非有利于孩子的智慧,一些拆装性玩具却是物美价廉,有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家长在选择玩具时,要以是否能开发孩子智力、锻炼孩子动手能力作为选择标准,切忌以价格档次的高低作为唯一的选择标准。

  而对于有"拆东西毛病"的小学儿童来说,"玩具"仍然是必要的。这时的"玩具"含义就更广了,它已经远远超出了商店玩具柜台的范围。任何东西都可能成为孩子的玩具。家长可以将家里准备淘汰的东西让孩子去拆,如坏钟表。还可以给孩子买一些组合模型,如航模、船模等。

  3。引导孩子将拆开的玩具组合起来。

  许多孩子对玩具或物品只知拆,不知装。组装玩具能帮助孩子更透彻地了解物品及玩具的操作原理。但是,组装玩具的难度要比拆散玩具更大,孩子经常是因为装不上而放弃尝试。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对孩子给予指导、启发。当孩子组合完一个玩具或物品时,他们会体验到巨大的成功,了解到玩具的内在价值。不仅学到了知识,增强了自信与探索欲,也知道珍惜玩具或物品了。同时,教育孩子将拆坏的物品重新组修好,还可以纠正孩子的破坏性行为,使知识教育与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4.不要限制孩子的自由玩耍。

  我们的父母常常对孩子处处不放心,对孩子监视太多,就连孩子玩的时候也不放过,特别是对那些有拆玩具"前科行为"的孩子更是严加看管。一旦有"越轨"行为就及时加以制止。除了防止孩子拆玩具的"破坏性行为"外,看见孩子津津有味地玩泥沙,就训斥他们把衣服和手脚弄脏了;看见孩子爬树,生怕孩子摔坏了、擦破了皮;孩子跑得快了、远了,又怕孩子学野了。孩子在各种清规戒律下,怎能开心地玩?更重要的是,孩子在自由自在的玩耍过程中随心所欲地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天地,他们用沙土堆出各种动物或建筑模型,在过家家的游戏中体验出各种社会角色的言行,在拆装玩具的过程中去展现他们的创造成果。所以,父母应放心大胆地让孩子去玩,让孩子突破常规地玩。家长要敢于"忽略"孩子,这种"忽略"不是放弃教育,而是对孩子的创造性教育。日本心理学家井深大曾经说:"对于孩子来说,拆卸玩具也许正是他们玩的目的……如果大人在孩子正专心致志地拆玩具时加以制止,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干涉,反而失去了育人的机会。"父母要给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让孩子自由地想象、自由地创造,获得父母常常不能给他们带来的知识与独立操作能力。父母应该看到,也可能在拆装玩具的过程中就塑造了一个未来的工程师,在玩弄沙土的过程中就培养了一个未来的建筑师,在玩过家家的过程中就孕育了一个未来的教师或医生,……。

  5.发现并保护孩子的兴趣,将兴趣转化为能力。兴趣是孩子潜能的显示器,也是培养孩子智慧与能力的最好营养品。但是,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依大人意愿,无情地中断了孩子的自发兴趣,造成孩子智力发展的"营养不良或失调"使孩子智慧生长的幼芽过早地枯萎了。致使许多孩子上学以后,不知自己的兴趣是什么,到了青年期,也就什么兴趣也没有了。没有了兴趣,也就失去了创造的动机,人的智慧也显得平淡无奇了,更谈不上"成龙成凤"。因此,父母应该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去发现他们的灵气与偏好,或在孩子提的一大堆"为什么"的问题中,找出能使孩子喜笑颜开的那种兴趣,而且这种兴趣是具有一定的持久性的特点。但许多父母常常无意中毁灭了孩子的兴趣。如有的孩子从小喜欢涂涂抹抹,家里的墙上、地上画满了他的杰作,往往一画就是一两个小时,全神贯注,津津乐道。家长见到孩子把墙画脏了,切不可打骂指责,伤害孩子的兴趣,应加以正确引导,为孩子提供绘画工具与纸张,让孩子参加绘画班,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施展他们的才能,使这种兴趣转化为一种绘画能力。对于爱在墙上作画的孩子,家长除正面讲道理之外,还应满足孩子表现自己的欲望,把孩子的画展现在为他开辟的小天地里,既能激发了孩子的创作兴趣及表现欲,也帮助他改掉了乱抹乱画的毛病。在父母精心的培育下,孩子萌发的各种智慧潜能就会茁壮成长起来。旦愿世上众多好心的父母,切莫用无情的手掐掉孩子智慧的幼芽,封闭孩子的创造园地。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拿孩子与他人做比较是有害的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