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家庭教育
新时代家庭教育面临三大变化
2015-05-22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家庭教育核心价值观”大讨论

新时代家庭教育面临三大变化

  ■赵刚

  “新家庭教育”的主张令人振奋。上世纪前半叶的新文化运动后,受民主、科学思潮影响,各种新教育学说影响了民国时期的教育格局。有感于中国家庭教育状况,1941年,俞念远先生编译出版了《新家庭教育》(文化图书公司出版),缕析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之优劣,引进西方家庭教育有价值的理论与实务。八十余年后的今天,重新认识和建构适应新时代的家庭教育学科体系,必须面对已大变甚至全新的背景和国情,尤其是国际化、市场化和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在新的国际化背景下

  重拾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国际标准成为衡量一个产品质量的行业共识。国内一些行业构建了许多让国外同仁遵守的规则。但我国的教育科学,尤其是家庭教育学科的国际化水平仍然很低。表现在对家庭教育的内涵、对象等认识上,还滞留在传统农耕社会长尊幼从的水平。现代教育第一次革命发端于蒸汽机出现的工业革命。适应工业制度建立起来的标准化学校制度,加之我国建国后的计划经济体系,使我们淡忘了传统家庭教育优秀功能,又使学校教育功能走向应试化的僵局,以至于我们今天检讨青少年问题,痛感他们的病因多出于家庭,忽略家庭教育,使我们的教育事倍功半。

  重拾传统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成为执政党、政府和教育界人士的新共识。让每个公民,尤其是青少年认知家庭、具备建设家庭的知识与能力,这是当今教育改革必须填补的空白。这也是许多发达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证明了的成功经验。对家庭教育学科的研究者来说,更是责无旁贷。今年,由海峡两岸十余名学者以国际视野共同编写的《家庭教育学》即将出版,无疑是一个学术盛事。

  新的市场化背景下

  家长教师合作组织呼之欲出

  市场经济是消费者选择的经济。同样,家庭教育消费越来越占有重要比例。2014年在多哈举行的世界创新教育大会上,一个新共识在形成:未来的家庭教育投入占有主导,政府支出在逐渐减少。在当前社会改革的大背景中,吸收社会资源进入各领域,已成为国策。在教育管理体系中,家庭扮演着支持者、监督者的角色,家校共育、亲师合作,成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选项。

  这一共识对近百年来的学校独大格局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家庭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与学校并驾齐驱,相拥并重。国际上行之有效的家长教师合作制度,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中国的家长教师合作组织呼之欲出,无疑是家庭、学校的福音。

  新的信息化背景下

  学校功能衰弱、家庭功能强化

  现代化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家庭传承方式和班级授课制。未来,线上课程越来越占主导,教师从传授者逐渐转为辅导者,学校可能成为在家庭、校外已获得必要知识的人们的互动场所。家庭可以使每个人接受到无限的优质课程。信息化使第二次教育革命成为现实。学校功能的衰弱,家庭功能的强化,催化了新的家庭教育布局,这对家庭教育研究者无疑是一个机遇和挑战,也是家庭教育学科构建全新体系的时代背景。(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东北师范大学家庭与学校合作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家庭教育指什么,应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 中国教科院发布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规范
· 中国家庭教育2016年度关键词
· 新家庭教育宣言
· 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7成以上父母陪孩子写作业
· 家庭教育不能“去中国化”
· 家庭教育成中国父母最大短板
· 家庭教育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
· 全国妇联:家庭教育立法年内将出建议稿
· 你唱白脸我唱红脸 聚焦家庭教育中的"不一致"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